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权威资讯 > 2020年翻译硕士MTI考研真题写作备考指导

2020年翻译硕士MTI考研真题写作备考指导

时间:2019-04-28     来源:《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作者:郭老师      点击量:857

2020年翻译硕士MTI考研真题写作备考指导

1、我总是觉得自己无话可写,背模板靠谱么?

【育明夏教授】模板是一个让很多人非常纠结的话题,背的话容易机械,容易千篇一律;不背的话又怕自己没话可写。对此我们想说:骚年,这是病,是“模板依赖症”,不能放弃治疗!

模板是什么?确切地说是文章中必要的逻辑结构、常用短语及词汇的集合,之所以受到万人追捧,是因为它普适性强,套用简单辩解,很多时候只要写上一两句话,填上一两个词就能写出一篇文章,这像极了明朝的八股,不论话题,不论内容,只要写成那样四平八稳的结构,就能拿到一定的分数。对不少写作能力较薄弱的同学来说,模板无疑是短期内提高写作成绩的“不二法门”。

但模板用多了,就像腿脚不灵便的人拐杖用多了,一旦扔掉拐杖,走起路来难免不摔跤。拐杖是辅具,目的就是帮助人更好的走路,但一旦依赖上它,想摆脱它就很难。如果大多数同学在同一场考试中都使用了相同或相似的模板,阅卷老师会有何看法?

看起来模板成了众矢之的,可仔细一想,我们阅读的文章很多都让我们有了模板化的印象,就像问一个从未去过草原的人,你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他会很快地告诉你: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不就是美丽其格《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么?这就是模板化的印象。难怪许多年后,张承志《黑骏马》的开篇会说:……我能从他们的眼神中立即读出诸如鲜花、白云、姑娘、美酒等诱人的字眼儿……这些朋友缺乏一种作为草原牧人基本素质的心绪。

我们不主张妖魔化的看待模板,因为它毕竟能发挥一些好的作用,如帮助我们建立文章的初步架构,遴选出行文中的常用词句,以便在应试中尽可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但我们要始终有“抛开模板,独立写作”的意识,否则就会像断不了奶的孩子,永远都长不大。

目前不少翻硕教辅,连同英语专业或非专业考试试题,是凡涉及写作部分,都会给出相应的模板。我们建议同学们多多搜集这类模板,然后做一些比较工作,看看同一类型的文章可能有哪些不同的写作方法。模板能够发挥整齐划一的作用,但要削弱由此引发的“千篇一律”,就要在拓展模板类型上下功夫,特别是掌握一类文章的若干种写法,这样在训练和应试中能够发挥的余地就比较大。

运用模板要有创新思维。很多同学一写起作文,都是陈词滥调,比如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irstly,…, secondly,…., thirdly….等,有些教辅上把这些称之为“万能模板”,但再万能的钥匙也不能打开所有的锁。雅思的口语考官曾经说过,他非常害怕用How are you?问候中国考生,因为迎接他的一定是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这样的答句。从这几年的翻译和写作实践看,模板中最让人诟病的就是这陈词滥调,什么语言,什么用法,如果天天用,天天说,也就不值钱了,因此同学们应用如上所述的比较法,争取在一类文章下多积累几种模式,就能最大程度避免这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2、简单句是写作大忌么?怎么看待复杂句?

【育明夏教授】我们经常听到部分教师告诉学生:正规、专业英语考试中,写作不要使用简单句,以免让阅卷老师看低了你的水平。教师的本意是希望学生能够熟练应用广义从句等较复杂的结构,但这样一来,学生会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狭义从句上,然后一场卷子改下来,阅卷人满脑子可能都是各种狭义从句,尤其是各种定语从句。许多同学也并不赞成在写作中大肆使用从句,可是现成的、简练的简单句容易给人“水平不高”的错句,因此选择了“忍痛割爱”。那么应当如何看待写作中的简单句和复杂句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们对英语复杂句、简单句的二分法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是否使用了从句,似乎只要有了从句,乌鸦就变成了金凤凰,古树都能发了新芽。在这种思想下,可以让简单句变复杂的平行结构、叠套修饰等反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结果是从句越写越长,句子质量越来越低。这种“为从句而从句”“为复杂而复杂”的思维实在要不得。

公平地说,套用莎翁《哈姆雷特》里的那句经典独白:简单还是复杂,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繁简与否,不是看作者的水平,而是看表述的必要,看作者的行文风格,看事件的复杂程度。从风格上看,海明威力主“电报体”,句子短小精悍;狄更斯主张“经典体”,句子整饬,难度较大。从复杂程度看,描述一个人的周身打扮比描述一个时间的来龙去脉通常要简单,而对事情细节的描写有时比描述来龙去脉更复杂。

那么,应该如何处理简单和复杂的关系,或者说繁简在一篇文章中应该是什么样的比例?这个问题不少写作教师曾经探讨过,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采用“繁简相间”的做法,或尽可能将复杂句的比例提到整篇文章的40%左右。所谓“繁简相间”,可以粗略地理解为“一句复杂、一句简单”,也可以更灵活地理解为“两三句复杂,两三句简单”;所谓提高复杂句比例,可以理解为在段首、段中、段末恰当使用复杂句。

复杂句的种类很多,远不止是从句,特别是定语从句那么简单,可供选择的方案有广义从句中的同位语、插入语、非谓语,有修辞法中的倒装、省略、虚拟语气,还有上述用法的综合使用。因此,在一篇350-400词的文章中,使用56类复杂句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复杂句和简单句的衔接问题是重点,如果转得过快,特别是在没有交代的情况下从长句直接过渡到短句,很容易出现问题;如果转的过慢,特别是在前一句广义从句的末尾还没有向短句过渡,也容易出现问题。我们常讲“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下面这两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转得过快:I want to share with all of you one of my most valuable experience during my childhood years, exactly the time in my primary school. That’s indeed unforgettable.(从experience直接过渡到unforgettable,衔接上出现了问题)

转得过慢:Patriotism, once stipulated in historic books of anti-fedualism and anti-empirism, has been a hot topic recent days, particularly triggered by hypocratic statement by western media based on their twisted observation. So patriotism should be rational in order to keep us well-behaved. That’s the patriotism we need.(前后三句都在围绕着rational patriotism叙述,从常变短,但第三句实际上可以绕过第二句直接与第一句衔接)

实际上不少教师倒是很希望学生写出第二种结构,虽然表述上有些罗嗦,但至少增加了不少字数,能很好地解决很多同学“写不长、写不出”的毛病。不过,总是绕着一个话题写“车轱辘话”,明眼人一看便知,可以增加字数的方式有很多,而这恰恰是一种不明智的方式。

 

3、翻译硕士可以参照托福、雅思的写作经(ji)验(jing)么?

【育明夏教授】雅思、托福是很多同学津津乐道的考试项目,部分同学为了增加今后的发展方向,对这类国外语言应用水平测试的热情空前提高。有考试就有研究,有研究不难出成果,经(ji)验(jing)就应运而生。据说雅思、托福考试委员会察觉到中国大陆区学生凭借“机经”恶意刷分,提高考试成绩,增加录取率,一度曾取消了中国大陆及相邻地区的机考权利,改为纸质试卷,可见“机经”的强大。

从写作难度上说,雅思、托福等考试由英美专业语言测试机构命题,要求与中国大陆地区有较大差距,同学们普遍反映,答母语人士出的英语试卷,难度果真非常大。那么这个难度的作文适合作为我们翻硕考试的参考么?我们以为是可以的,但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要注意字数、谋篇布局等方面的差异。雅思、托福考试要求的写作字数往往在800—1000字左右,相当于现行翻硕考试写作平均长度的两到三倍,因此雅思、托福考试写作中起首、展开、举例、总结等部分的字数较之翻硕考试也增加不少。

二是要注意两者在举例、表义、总结方面的异同。雅思、托福等考试严格按照西方母语人士的表达习惯,特别是按照亚里士多德“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逻辑结构展开,要求多举例、多论述;而翻硕考试中的写作强调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论述,对举例、论述、总结等不做具体、严格要求。因此,在选用托福、雅思等“机经”时可以在这一块做相应的灵活变化。

对于英语非母语人士而言,写作离不开参考,诚如上例中提到的模板,无论是人为提炼的结构和句式,还是有较高水平的专栏作家作品、社论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训练的参考。不少长期阅读《经济学人》《纽约时报》等的同学深刻感受到:中国英语考试,无论专业与否,写作模板的水平和上述外文作品都有较大差距,加之外文作者的风格各异,理解不同,这种差异就更加明显。这些同学实际上已经意识到:逐步按照西方行文的方式改造现有的模板,是短时间内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步骤。

 

4、我的汉语写作不错,想好腹稿译成英文可以么?

【育明夏教授】实际上,“想好汉语译成英语”是英语考试中各位同学心照不宣的套路,因为这样最省事,也最容易操作。但汉语写作不错,是否能打好英语写作的腹稿,又能不能把英语译好、写好,就成了需要研究的问题。

我们就这个问题征求过不少同学的意见:有人认为,用汉语译英语挺方便的,想好汉语的稿子,就能大致提炼出英语作文的大纲,从而写出作文;有人认为,主要是用汉语想出关键信息,再译成英语,就容易不少;但也有认为,汉语功底很好,反而给英语写作出了难题,因为英语写作更多是考察基础,在辞藻、修辞上并不作要求,如果把汉语的这些优点放到英语中,就会写成四不像。

不过,也有一些同学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英语和汉语的篇章展开模式不一样,想好的汉语腹稿不宜直接写成英语。直白地说,英语强调“主题优先”,常常围绕一个中心点展开;而汉语强调“语义优先”,常常按照“从周边向核心”的方式逐渐靠拢,下面的两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新闻]十月的北京,风轻云淡、丹桂飘香,晚六时许,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携夫人彭丽媛在国家会议中心入口恭迎各国领导人及其夫人光临……本次会议旨在建设一个更加繁荣、更加和谐的亚太地区,主张加强亚太组织各国加强经济武士合作,增强反腐打击力度……(这句话的重点是“本次会议主旨”,但被放在了介绍会议举办时间、地点、流程后,其中还加上了对北京十月风景的描写)

[赋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神州雾列,俊采星驰……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王勃《滕王阁序》节选,这段话说明了宴会举办地南昌的历史沿革和地理方位,并列举了历史名人、典故,但这些内容相对于举办宴会而言都是铺垫信息,汉语采取了典型的“慢启动”写法)

有语言学家对汉语和英语的叙述模式做了图形化的论述:英语的叙述模式是自上而下的箭头,除了广义从句等“枝杈”外,一般没有别的“枝节”;但汉语是一个由外围向核心的圆,像极了洋葱头,必须层层剥开才能看到最核心的部。前者是典型的“快启动”,后者是典型的“慢启动”。一“快”一“慢”之间,汉语在“语义优先”的前提下娓娓道来,注重的是较大范围内的主题统一;而英语在“语法优先”的约束下必须严格遵循语法中有关“优先与一致”“右手与习惯”“衔接与连贯”的要求,注重的是语言的层次性。这样,在学写英语写作时,应该首先弄清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展开“枝杈”,并用语法把这些层层叠叠的“枝杈”安排好,这样不管句子长短,不管结构繁简,都能较清晰地阐明主旨,说明事由,这就达到了英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传统写作训练一般从词汇开始,但我们认为英语写作的教学与训练不妨先从结构入手,对英语这种高度结构化的语言来说更是如此。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析母语人士行文中词汇与结构的关系,特别是由于“词汇缺项”或“词汇低频”导致句子结构发生变化的现象,这一点上文已做了阐述,此处不再赘述。王力先生曾称汉语是“人治语言”,英语是“法治语言”,法治的语言首先要讲“法”,这“法”可以是语法,可以是用法,更可以是习惯法,只有在法的“约束”下写作,行文的有效性和正确率才能得到保障。

 

5、应试中的汉语写作,是重文采还是重论理?

【育明夏教授】汉语写作是重文采还是重论理?这同样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实现文采与论理之间的平衡?

从多所翻译硕士招考院校汉百真题来看,无论是应用文写作,还是议论文写作,都没有对文采做明确要求,倒是对行文逻辑、行文体裁等做了明确要求,如“不得使用古代汉语或诗歌”“结构紧凑、论点突出”等,这说明多数院校在汉语写作考察方面主张“论理优先”。

从这些院校推荐学生阅读的材料看,主要体现为“论理优先”,如阅读《政府工作报告》《半月谈》《求是》等党刊政刊,阅读《南方周末》《南风窗》等时评报纸,这些报刊的显著特点是紧密结合社会热点,从国情、社情特别是国计民生出发,深入探讨当前制约我国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产业、市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些文章都强调论理与现实的结合,较少涉及描写等文学特征。虽然部分文章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但仍坚持“表述简明、语言简朴”的原则,坚持“接地气”的大白话,这既是几年来中央坚持“走转改”的良好结果,也是新闻时效性、专业性的重要体现。

部分同学在汉语言学习过程中,曾积累过不少古诗文和现代优秀作品的片段,有些同学能讲演《三国演义》中刘备与曹操“煮酒论英雄”的片段,说起来绘声绘色;有的同学能全文背诵《过秦论》《长恨歌》甚至《唐三百》中的大部分诗篇;有的同学酷爱余秋雨的历史散文、毕淑敏的心理散文、林清玄的哲理散文,而且对其中的很多内容记忆犹新——这些积累对于提高汉语素养大有裨益,那么应该如何应用到汉百科目的写作当中?要点有二:一是必要性,二是易操作性。

必要性事关“文采”的普适标准,直白地说,阅卷人对文采的界定如何?十年来,高考作文中古白话、文言文甚至古文作文越来越多,一时间古诗体、汉赋体等甚嚣尘上,好像不会写古文,不会写篆字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学过汉语言,但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文化界对这一现象逐渐由支持转而谨慎甚至提出了反对意见。有人是写诗作词有文采,有人说善用修辞有文采,有人说气势磅礴有文采,有人说纵古论今有文采,可见“文采”本身就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如果鼓励大家写古文、说古语,那现代汉语的使用和推广势必受到影响,也与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简体字的做法相违背;如果鼓励大家纵古论今,那免不了一些考生是古非今,感叹“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正能量”根本无从谈起;如果鼓励大家气势磅礴,那免不了一些考生写出“口号文”“洗脑文”,要么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要么空谈误国、口是心非,最后一定会出现毛泽东笔下“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的局面。因此从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角度出发,特别是引导树立理性爱国、文明守法的理念出发,应该更多的支持青年人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时代,做到“三贴近”。因此,把虚幻的文采转化为切实的行动和关注,才是汉百考试发挥的积极作用。

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曾说自己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文学是什么?文学应该首先是人学,因为他关注人、描写人、鼓舞人、塑造人;文学更应该是人民的学问,因为他关注民生、描写民情、汇聚民智、激发民志,无论是民生、民情、民智、民志,不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动的、有启发意义的故事汇聚而成的么?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不也正在这一个一个故事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么?人人都可以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用当今的政治话语转述,就是“唱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因此,文采的评价标准有很多,但任何时候都不应“为文才而文采”,从古到今我们有不少好文章,但凡那些玩弄文字、粉饰太平,极尽吹捧之能事的文章,最终都会遭到人民和历史的唾弃;那些流传至今的好文章,无一不是情感真挚、贴近民众、眼光独到、思想深刻的文章,当我们还不容易做到后两点的时候,不妨先做好前两点,让我们的文章更有人民性,更有时代感,更有赤子心。

 

6、我背了不少素材,但感到用不上,怎么办?

【育明夏教授】素材之于文章,相当于建材之于建筑。一些同学书籍涉猎面比较广,但每每发愁自己的素材用不到考试中去?这不是玩笑话,而是真实发生的故事。我们以为原因可能有如下三点:

一是素材过于大众化、教材化。有人调侃现在的高考作文,每年六月到七月间,司马迁要受N次宫刑,写N次《报任安书》;贝多芬要N次耳鸣,N+1次的演奏《月光奏鸣曲》;“最美XXX”又要N次在突发心梗的情况下停车,在儿童突然从高楼坠落时张开双臂接住小孩……求求各位考生放过他们吧!这段话让我们看到,在创新尚未形成全民共识的背景下,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课外读物,同样的教师讲解,甚至同样的参考答案,产生这种现象不足为奇。

二是素材表述不全,往往缺少重要信息点。比如苏武牧羊,那他和卫律、李陵、单于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苏武被放逐的地点究竟是贝加尔湖还是瀚海以南?又比如康有为、梁启超同为维新变法的发起人,康梁这对师生关系中谁是老师,谁是学生?有时因为一个关键信息点回忆不起来,如人名、地名、事件名、机构名等,就不得不“忍痛割爱”;这些残缺的素材越多,对我们的行文就越不利。

三是素材过于生僻,在有限空间内无法阐释清楚。部分同学在某些专业方面具有优势,但这些优势对其他非专业人士而言反而成了障碍。比如一位医学专业的同学用DNA的双螺旋结构来象征二元论,但这个模型是什么样的,很多人都不太熟悉;又比如一名音乐专业的同学用装饰音比喻人生的波澜和精彩,但装饰音是什么样的,没有学过音乐的人可能也不清楚,这样就让这些同学陷入了“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

讲到这里,有些同学会说,我看这个问题其实不难:现在市面上有许多现成的“素材大全”“例证大全”,把那些书看一看,不就有了许许多多的好例证、好素材了么?话虽如此,但考试行文看重的不仅是素材的数量,更在乎素材的深度。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把一个素材写得很深,而不需要列举出许多素材,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要让素材顺手拈来,靠背显然不行,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触发点,就像炸药要起爆必须有导火线和电雷管一样,这个触发点很多时候就是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和体悟。比如一位同学曾参观过新疆独库公路(独山子库车公路)中段的乔尔玛烈士陵园,听到陵园管理员介绍解放初期人民解放军工兵战天斗地的感人事迹,这时他看到了一眼望不到头的天山余脉,看到了解放军战士筑路修路的艰苦环境,看到了正在公路上奔驰的重载货车和各式物资,他想到了魏巍笔下那些“最可爱的人”,想到了九八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中为挽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而无私奉献的子弟兵,想到了日夜巡逻在祖国边防、海防线上的官兵,这些意象汇聚到眼前这座直刺青天的无名烈士纪念碑前,让他更进一步想到了新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想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共同繁荣,想到了近几年来日益紧张的边疆局势……由这座纪念碑引发的思考波及到许多层面,今后他在沿用这个素材时,就可以从任意角度挖掘这一事件,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谈到关心生活,有同学问:我们生活中的日常琐事都可以写么?比如“双十一”中我的快递迟迟没有收到,我和一位同学就某位明星的个人作风产生了不同意见,我对食堂的饭菜和服务态度有意见——这些事情都能写到作文中么?当然可以,但前提是以小见大,我们不欢迎“流水账”,但我们欢迎“勤思考”。比如,从快递迟迟未到联想到快递员的日夜忙碌,联想到他们的生存状态;从明星作风问题想到媒体的道德和明星的个人隐私,想到明星如何与媒体、与公众健康、积极地互动?从对饭菜、服务有意见想到服务双方的和谐关系,想到如何改善我们与社会基层人员之间的关系等。有了这些思考,即使是生活当中司空见惯的小事,都能写成一篇有思想、有深度、有好评的文章。

素材古往今来,俯仰皆是,但如何选用,主要是避免选用常规的、生僻的、专业的素材,代之以创新的、民众的、非专业性的素材,让读者能够很快从你的素材中读出你的真实想法,你的真知灼见,要让素材能够很好的支撑你的观点,起到“一针见血、一炮打响”的效果。


优秀学员视频展播

状元经验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7号弘彧(YU)大厦大厦805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 400-6998-626  

上班时间:早8:30-晚9:00 周六日、节假日不休

京ICP备1102902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08682号

Copyright © yumingedu.com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总监:杨士田 法律顾问: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