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权威资讯 > 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翻译硕士MTI考研真题考点汇总(育明教育)

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翻译硕士MTI考研真题考点汇总(育明教育)

时间:2019-04-28     来源:《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作者:徐老师      点击量:996

第四章 隋唐哲学

隋唐两代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统治者采取了儒、释、道兼宗的政策,提供了三教互相批判又互相吸收的条件。佛教哲学关于心性、理事问题的讨论;韩愈的道统说;柳宗元、刘禹锡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成为这一时期哲学的中心问题。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道教哲学

隋唐时代是道教和佛教的兴旺时期,道教在隋唐时期得到官方的青睐,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唐玄宗命崇玄馆道士编纂的《开源道藏》成为中国最早的道藏。隋唐时期的道教理论有了新的升华,出现了在道教理论上卓有建树的著名道教学者,如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杜光庭等。而道教发展采取的理论形态,初为重玄学,后由重玄学走向内丹学。

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佛教哲学

经过五百多年的发展,中国佛教在隋唐时期走入鼎盛。经过多年的碰撞融合,隋唐时期形成了组多中国化佛教思想体系和佛教宗派。在这个时期形成的佛教宗派有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等。

一、唯识宗

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为玄奘及其弟子窥基。此宗重视分析、研究诸法性相之学,故名唯识宗,分析法相的最终结果是“万法唯识”,故又称唯识宗。玄奘(602664),洛州人,俗姓陈,13岁出家,于贞观三年西行印度,历时17年时间,从印度得到了大乘有宗宗师护法、戒贤等位代表的法相唯识的真传。窥基(632682),玄奘的上首弟子,曾任长安大慈恩寺主持,因此 乃有“慈恩大师”的称号。他所弘扬的唯识宗也被称为慈恩宗。(育明教育注:中南大学2010年真题,单选;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真题,单选;中南财经2014年真题)

二、天台宗

天台宗实际创始人为陈隋之际的智顗(538597),曾常住天台,并卒于此。因为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故又称“法华宗”。据该宗宗谱记载,初祖为印度龙树,二祖为北齐禅僧会问,三祖为慧思,他从北齐到南方,将北方注重禅定的传统与南方注重义学的传统结合起来。四祖智顗确立了止、观双修的原则,他所著的《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法华文句》被称为天台三大部。天台宗的教义以智顗的宗教哲学为主要内容。他的特点在于教规双运,解行并重,他的学说在中国佛教史上发生的影响很大。

三、华严宗

华严宗是一个以《华严经》为核心经典建立起来的宗派。据华严宗宗谱记载,其初祖为杜顺,二祖为智,三祖为法藏,四祖为澄观,五祖为宗密。其中,法藏最为重要,他不仅是华严宗实际的创始人,而且也对华严宗的整个思想体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法藏(643712),著有《华严探玄记》、《华严经旨归》、《华严策林》、《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等。他的思想基本上代表了华严宗的思想。

四、禅宗

禅宗,又称佛心宗、达摩宗、无门宗。在中国哲学史和中国佛教史上,禅宗都以其独特鲜明的理论色彩占有一席之地。在中国所有佛教宗派之,禅宗也是影响最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宗派。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儒家哲学

汉魏两晋以来,儒家经学不绝如缕。在魏晋时期经学与儒学的基础上,隋唐时期的经学和儒学逐渐呈现出中兴的局面,与佛教和道教鼎足而立,适成互补、合一的态势。

一、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南阳人,中唐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愈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唐代儒家知识分子,表现在他自觉的“排佛”运动中。韩愈在《论佛骨表》中提出了解决佛老问题的具体方案,但是其雷霆主张却激怒了唐宪宗。因此,韩愈进而提出了“道统”之说。“道统”一说,在形式上借鉴了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法统”一说,但在精神实质上乃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所谓“道统”,指的是儒家的先王之教在各个历史时期薪火相传的统绪。韩愈以孟子之说为基础。将儒家的传承统绪进一步明晰化和完整化,正式提出了儒家的“道统”说、他指出:先王之教是由儒家所继承的;儒家在传承先王之教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序列,这就是儒家的“道统”。韩愈所说的“先王之教”,是一个涵括信仰、理想、道德、社会制度、经济、伦理、文化、刑罚、日常生活等在内的综合体,从中可以反映出韩愈对理想社会的勾画。

韩愈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性三品”说的提出。韩愈指出,“性”是与生俱来的先天本质,它分为上、中、下三个“品级”,其内涵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五德。韩愈证一部讨论了“性”与“情”的关系。韩愈认为,“情”是人性与外物相接触后产生的感受。韩愈以“性、情三品”为核心的人性理论,试图突破孟、荀、扬等思想家的人性理论的局限,努力从孔子和《中庸》中汲取儒家思想的内在资源,以统合儒家的人性思想。

二、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中唐时期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著作被编入《柳河东集》,其中《天对》、《天说》、《非国语》、《封建论》等篇集中表达了他的哲学思想。

柳宗元一方面继承了汉语以自然元气解释天的自然哲学倾向,另一方面也指出韩愈之说的偏激之处, ,并将自然元气说贯彻得更加彻底。在柳宗元看来,元气是宇宙的本源,它充盈于天地之间。元气的特点是自然,不仅元气是自然,天地、阴阳也是自然。天地、元气之所以被称为自然之物,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是“自动”的。作为天地之代表的山川和作为元气之流行的阴阳,实际上是“自动自休,自峙自流”、“自斗自竭,自崩自缺”的。由此他退出结论:天地、元气是纯粹的自然之物,其存在及运动与认识无关。柳宗元还进一步分析了“天”与“人”的作用范围和特点,得出天人“其事各不相预”的重要结论。

第五章 宋元明清哲学

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宋、明儒家的哲学思想。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北宋初胡瑗孙复石介,称为“理学三先生

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程颢程颐),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

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

代表人物: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即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代:王阳明。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代表人物可概括为“程朱陆王”。

第一节 程颢程颐

一、程颐(1033~1107年)

字正叔,汉族,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幼承家学熏陶,其政治思想颇受父亲的影响,推举其父反对王安石新法乃“独公一人”,又说其兄程颢对荆公(王安石)之说,“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极加称许。与其兄程颢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合称“二程

二、程颢 (hào)

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生于湖北武汉黄陂区。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 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卒于该县。父程珦年幼无力返乡,遂居于黄陂,曾任黄陂县尉,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黄陂县尉时所生,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

第二节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育明教育注:天津外国语大学2011年真题,名解)

①理气论:朱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现实世界中,理、气不能分离,但从本原上说,理先于气而存在,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②心性论:其基本观点是:“心有体用”、“心统性情”,并且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说明朱熹心性论的基本特征。朱熹的“心统性情”理论,认为性是心之体,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体用的总体。朱熹又提出了“道心”、“人心”的范畴,认为道心即“天理”,恶的人心就是“人欲”。

③认识论:朱熹对“格物”的解释,认为一是“即物”即接触事物,二是“穷理”即研究物理,三是“至极”即穷理至其极;对“致知”的解释,朱熹认为是“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即扩展、充广知识,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结果。

在知行观上,朱熹提出了“知先行后”的观点,认为知的目的在行,即实地践履,若想践履,必须先知,不过朱熹也强调知和行不能偏废,“知行学相须”。

④功夫论:在修养功夫方面,朱熹主张“主敬涵养”,而人们学习和道德修养的目的,朱熹认为就在于“存天理,去人欲”,这一结论一方面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意味,但另一方面,在伦理学上则有用理性原则来作为社会普遍道德法则的意义。

第三节 陆九渊

陆九渊(1139-1193)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汉族,江西抚州市金溪县陆坊青田村人。在“金溪三陆”中最负盛名,是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是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祖。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陆子”。 (育明教育注:天津外国语大学2011年真题,名解;人大2015年真题)

陆九渊是与朱熹同时代的人,他倡言“心即理”,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提出“发明本心”、“求其放心”的“简易”、“直捷”主张。成为与朱熹一派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被称为“心学”。

陆九渊提出“心”有三个概念:即心(人脑)、心之所为(心理)和本心(一种心理形式)。“本心”即“仁义之心”。仁义即人道。人与天、地并为三极,天道、地道、人道都是宇宙万物本质性法则。仁义之心就是作为社会存在的与天道、地道合一的社会伦理道德(人道)在人心中的反映,又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以陆九渊称之为人之“本心”。“本心”是与天道、地道合一的人道在人心中的反映。“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第四节 王阳明

王守仁(1472年-1529年),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我们熟知的王阳明的名言有“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出自《王阳明全集·与杨仕德薛尚谦书》。

一、心外无理

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王守仁强调:“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二、知行合一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

三、致良知

王守仁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致良知”。人性本善,良知现成,但要懂得戒慎恐惧,所谓“慎独”(独处时犹如在大庭广众前,言行、思想均合乎礼仪),“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没有丝毫不善夹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心灵不受任何染污,这样良知自能百发百中。

第五节 明末清初思想家

一、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二、顾炎武(1613年—1682年)

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日知录》正是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我们所熟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出于《日知录》一书,原文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育明教育注:厦门大学2011年真题,名解)

三、王夫之,(1619年-1692年)

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汉族,衡阳县人。 他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其为“船山先生”。王夫之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读通鉴论》、《宋论》为其代表之作。晚清重臣曾国藩极为推崇王船山及其著作,曾于金陵大批刊刻《船山遗书》,使王夫之的著作得以广为流传。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毛泽东谭嗣同等皆深受船山思想之熏陶。王夫之一生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坚决反对程朱理学,自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育明教育注: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真题,名解;西南科大2014年真题;西北工大2015年真题)

四、方以智(1611—1671)

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等,汉族,安徽桐城人。学术上方以智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

五、朱之瑜(1600~1682)

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字楚屿,又作鲁屿,号舜水,汉族,浙江余姚人,明末贡生。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二次奉诏特征,未就,人称征君。清兵入关后,流亡在外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南明亡后,东渡定居日本,在长崎、江户(今东京)授徒讲学,传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著有《朱舜水集》。其学特点是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认为“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他的思想在日本有一定影响。朱之瑜和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一起被称为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

第六节 清朝中后期思想家

康有为(1858~1927)

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信奉孔子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著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等。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学者。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优秀学员视频展播

状元经验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7号弘彧(YU)大厦大厦805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 400-6998-626  

上班时间:早8:30-晚9:00 周六日、节假日不休

京ICP备1102902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08682号

Copyright © yumingedu.com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总监:杨士田 法律顾问: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