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考博参考书目 考博真题 导师信息 考博报考解析
育明教育宋老师微信:kaobozixun
电话:13651323531
微信公共平台:考研考博圈
关于北师大:全部申请审核复试制度 考生要综合自己的条件,建议基础较好同学报考。
考博参考书
[美]沃尔特.李普曼著 ; 阎克文, 江红译. 《公众舆论》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美]Michael Schudson著 ; 何穎怡譯. 《探索新聞 : 美国报业社会史》,台北 : 遠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3。
[美]阿特休尔著 ; 黄煜, 裘志康译. 《权力的媒介》,北京 : 华夏出版社, 1989。
[美]w. 兰斯.班尼特著; 杨晓红, 王家全译.《新闻 : 政治的幻象》, 北京 :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5。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陈亮等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荷兰]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麻争旗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2022招生目录:
导师介绍:
宋素红,新闻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著、论文信息:
媒介与性别类
社交媒体使用与女性道德认知的相关性研究,当代传播,2018-05-15
新媒介环境中的女性话语权,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10-15
女性时尚传播的批判与反批判,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08-15
消费主义视野下的女性网站,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10-15
女性媒介可持续发展能力初探,国际新闻界,2009-07-15
一本女性周刊定位的案例分析,中国记者,2009-07-01
女性电视频道的内容定位分析,中国记者,2006-11-01
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的夫妇报人,中华新闻报,2005-04-20
简论中国妇女报刊的产生与发展(1898-1949),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10-25
近现代中国女新闻工作者的特色与传统,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06-30
汤修慧与《京报》,新闻爱好者2003-03-30
商业引路文化导航——商务印书馆的妇女刊物出版,中国出版2002-01-15
中国第一个女新闻工作者,新闻大学,2001-11-15
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的夫妇报人,新闻爱好者,2001-10-30
邓秀惺:《新民报》精明的“女管家”,新闻天地,2001-09-01
媒介史
美国媒体辱华言论传播因素剖析与批判,中国记者,2016-11-01
进奏官从唐到宋的演变初探,国际新闻界,2014-10-23
数据新闻:对传统新闻的完胜?,中国记者2014-08-01
“千年极寒”:一篇虚假新闻为何被集体转发,中国记者,2011-02-01
在编读互动中提高出版质量,中国出版,2006-06-30
新闻史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当代传播,2006-01-15
《新青年》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探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12-30
媒介整合趋势下的新闻传播教育,中国出版 2004-02-05
《时务报》的译报工作初探,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06-30
传播伦理法规
再传播侵权责任形态及份额,中国出版,2018-05-23
我国新闻传播诽谤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转变,当代传播,2017-05-15
我国新闻传播诽谤诉讼的历史演进,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01-25
个人网络信息的隐私性及侵害方式,当代传播,2016-03-15
网络服务提供者连带责任否定论,国际新闻界,2013-04-23
新闻诽谤归责原则及证明责任研究,国际新闻界,2011-02-23
记者拒证权适用范围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06-15
“新闻侵权”:是否进入法律?,现代传播,2010-11-15
中美新闻诽谤诉讼理念比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01-25
证明责任倒置与媒体高败诉率的关系,国际新闻界,2007-01-23
英国传媒与司法关系的另一面,新闻记者,2006-07-05
我国新闻诽谤诉讼中推定的滥用及其原因,国际新闻界,2006-06-23
两大法系媒体与司法关系比较,国际新闻界,2005-10-20
近年美国法庭封闭诉讼理由的辨析,新闻记者,2005-09-05
虚假新闻的法律责任,中国记者,2005-10-01
媒介品牌法律保护的问题与对策,中国记者,2005-01-01
新闻作品著作权的保护原则,中国出版,2004-11-05
美国传媒与司法关系走向,国际新闻界,2004-08-20
主要专著:
《女性媒介:历史与传统》
《新形势下的女性传媒》
研究课题: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形势下的妇女传媒(主持,已完成)
国家食药监总局委托项目:食药安全媒体报道研究(主持,已完成)
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新媒介环境中社会性别意识传播研究(主持,在研)
新闻传播学院2022年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深化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提高博士研究生选拔质量,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2年全面实施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一、申请条件
申请人应符合《北京师范大学2022年学术学位博士生招生简章》的基本要求,攻读博士期间必须能够全脱产学习。
二、报名办法
采取网上报名方式,报名时间与程序见《北京师范大学2022年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三、提交材料
报名者须于2021年12月10日前(以寄出日期为准)按要求向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教务办公室提交以下书面材料 :
(1)报名登记表(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打印,打印前请按要求上传本人电子照片,打印后本人须在每页亲笔签字确认);
(2)两份与申请攻读学位学科方向有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专家的推荐信(在网上报名系统下载后请专家填写);
(3)个人自述(在网上报名系统下载后填写,需同时在网上报名系统提交电子版。内容包括个人学术研究经历、学术兴趣、所取得的成就、报考动机和未来发展构想等;总字数不超过5,000字);
(4)本人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他研究成果(原件或复印件均可),需同时在网上报名系统提交本人已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最多3篇;
(5)外语水平证明材料复印件(英语六级、托福、雅思等或者其他语种国际考试成绩),外语专业本科(含)以上毕业提供相应阶段的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近五年内曾在同一语种国家留学一学年需提供进修或经中国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学历证明;
(6)博士生学习期间的研究计划(内容包含拟研究的问题、知识储备、创新点、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主要参考文献等;无固定模板,总字数不少于10,000字);
(7)已获硕士学位人员提供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在境外获得的硕士学位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书)、毕业证书复印件(单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不必提供)、硕士学位论文,及硕士课程成绩单原件(由考生攻读硕士学位所在院校研究生培养部门提供并加盖公章,也可从本人档案管理部门复印并加盖其公章。下同);应届硕士毕业生需提交硕士课程成绩单原件、硕士论文摘要、开题报告全文。被录取后,如在入学报到前不能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将被取消入学资格。同等学力人员提交学士学位证书及本科毕业证书复印件、硕士课程成绩单原件。
注意:考生在按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部(研究生院)规定网上报名的同时,请务必按照以上要求提交纸质版个人材料,否则无初审成绩。
四、初审选拔
由学院研究生教务办公室对学生提交的材料进行是否符合申请条件以及材料的完整性进行初步审查。
新闻传播学院设立初审委员会,负责相关资料评审。初审委员会专家原则上由相关学科领域专家担任,至少5人。
初审满分值为100分。初审委员会专家组根据考生所提交的资料进行评审,评审内容包含:研究计划书、硕士论文(应届生根据开题报告和论文摘要;同等学力第一作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发表、综合素质及相关工作与实践经历、外语水平等。
初审委员会专家根据以上考核内容,独立打分,以平均分计为考生的初审成绩。初审成绩低于60分的考生不得进入复试。在初审成绩60分以上(含60分)的考生中,按报考导师专业方向进行成绩排序,并按一定比例择优确定进入复试考核名单。复试考核名单将在新闻传播学院网站公示10个工作日。
五、复试考核
复试考核将于2022年3月份左右进行,具体时间和安排会在学院网站通知。复试考核小组由相关学科领域至少5位专家组成,对进入复试考核的考生进行综合能力全面考核,内容主要涉及专业知识、专业素质、科研潜力、外语水平和创新能力等。
复试考核包括专业笔试(含外语)和专业面试(含外语),满分值为300分。专业笔试成绩满分值100分。专业面试成绩满分值200分,其中专业面试考核满分值150分,外语面试考核满分值50分。复试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科研潜力、学术水平、外语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等。以各复试考核小组成员打分的平均分为考生的面试成绩。复试考核总成绩180分以上(含180分)的考生有资格进入最后的录取排名。注:复试成绩低于180分不予录取。专业笔试及格分数60分,面试及格分数120分。专业笔试、面试任何一项不及格者不录取。
复试考核成绩于复试结束后五个工作日内在学院网站公示,公示期为10个工作日。
六、录取
考生最终总成绩由初审成绩加复试考核成绩构成,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依据最终总成绩,分方向按导师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确定拟录取名单,并报送学校招生工作小组审批。拟录取考生名单由学校统一公示。
七、监督
在公示期内考生如果对各考核环节有疑问,可向学院提出申诉,由学院研究生招生领导工作小组组织调查处理。对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处理结果仍有异议,可进一步向学校招生工作小组提出申诉。
八、联系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研招网:https://yz.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https://sjc.bnu.edu.cn/
联系人:王笃霞
咨询电话:010-58803992
材料接收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京师大厦9307室
邮编:100875
如遇疫情变化等突发状况,将视情况调整审核办法。
(转自院校官网 侵权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