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代码:904 科目名称:行政管理综合(公共行政管理、政治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 政治行政两分法
1887年,在彭德尔顿法通过4年后.美国学者伍德罗·咸尔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行政学研究》。当时,这篇论文没有引起多大的注意,但是,现在人们习惯于把它作为探索公共行政学产生相发展的开端。当然,威尔逊并不是第一个探索公共行政学的人,在他之前,德国学者L.v.史坦因曾于1865年写出《行政学》一书,从行政法角度开始了对行政学的研究
古德诺在1900年出版的著作《政治与行政》一书中,对政治一行政二分法进行了论证。他认为在所有政府体制中存在着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职能,“政治”和“行政”,前者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职能,后者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职能。
2、 行政职权
行政职权是对行政权的具体限定和分解,是行政权的转化和分配形式,是依法设定和划分给各级行政机关或各种行政主体的、有具体内容和职能范围的行政权力。
行政职权的设立和划分的途径
1、由立法机关通过宪法和组织法直接规定和划分
2、由立法机关通过宪法和组织法之外的其他法律直接设定和划分,
3、有立法机关通过的相关决议或决定授予行政机关某种行政职权。
4、有各级政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对下级部门制定和划分行政职权。
5、有各级立法机关和各级政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或者行政规章对非行政机关的组织授予某种行政职权。
行政职权的内容包括1、明确的法律规定,此种规定多涉及具体的国家行政组织或者行政主体。2、理论的分析,从政治权力的整体作用或行政行为的模式划分行政职权的内容。
3、 职位分类
1、职位是以“事”或工作为中心确定的,
2.职位与“事”或工作相联系而与任职者相分离,其存在不取决于任职者的去留.职位的数量受“事”或实际工作任务的制约,因而是有限的;
3.由于“事”或实际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职位可按不同标准划分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4.职位是人与事结合的中介,有多少职位就应有多少工作人员,二者数量相等。 职位分类工作步骤
1.职位调查。调查、收集现有职位的资料和数据。如每个职位的工作特点、任务、数量、时间、方法、报酬等;任职者所需资格条件及权责关系等。
2.工作分析。“工作分析包括两方面内容;对工作本身作出规定s确定工作对工作人员的行为有什么要求。
3.工作评价。根据工作分桥结果,对各种工作进行比较和区分,并对职位设置的必要性、合理性进行评价。
4.职位归类,或称职位横向分类。即根据各种职位业务工作性质的异同在不同层次上由高到低划分出不同职门、职组和职系,并将业务工作性质相同或相似的职位归为同一职类。
5.职位归级,或称职位纵向分类。根据各种职位业务工作的繁简、难易程度、责任轻
重及所需人员资格条件等因素把每一个职系的职位进行排列(即职位排列)
4、 政治统治合法化【268页】
5、 精英统治【248页】
1、代表人物:莫斯卡《统治阶级》 帕累托
2、观点:
(1) 天然存在统治与被统治
(2) 社会的统治权职能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
(3) 人民主权是不可能的
(4) 不平等永远存在
(5) 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
(6) 上流社会相对封闭
表面上一元,实际上精英也分几种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原则?【147页】
2、政治社会化有什么功能?【98】
3、公共行政有哪些职能
(一)计划。
(二)组织。
(三)指挥。
(四)协调。
(五)控制。1、资源控制2、活动控制3、结果控制
(六)一般职能的综合运用。
4、行政决策和政策制定有哪些区别
1.范围不同。行政决策主要是在公共行政组织或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范围内进
行的,而政策制定的范围除此之外还涉及到立法机关和政党活动的广泛领域。
2.主体不同。行政决策的主体主要是行政人员,而政策制定的主体主要是政党
领袖、国会议员和高级行政人员等。
3.层次不同。行政决策一般是由各级行政人员进行的,在高层、中层和基层的
行政组织或行政机关中都有行政决策的过程,而政策制定过程一般只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政党的较高层次中进行。
4.结果不同。行政决策的结果不仅包括各种原则性、政策性的规定,还包括许
多具有可操作性的汁划方案、行动方案或具体的行政措施,而政策制定的结果主要是具有指导作用的法律、法令、政治决议、政策规定等等。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简述公共治理的治理模式【278】
一、市场化治理
二、弹性化治理
三、多中心治理
四、公民治理
2、试论述政府职能与行政权力的关系
(一)政府职能和行政权力的关系一般是在宪法和法律中明确规定的。
(二)政府职能的屉行与行政权的行使是一个有机整体。
(三)行政权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客体关系有重要影响
(四)政府职能和行政权力与政府机构设置有密切联系。
1、政府职能和行政权力是在宪法和法律中明文规定的,必须在这种已被限定的范围内相应设置政府机构。
2、政府职能部门化或专业化是设置政府机构的基础
3、政府职能和行政权力的层层分解和合理配置是使政府内部纵横交错的各种机构组成为一个井然有序、协调运行的组织系统的重要条件。
4、转变和调整政府职能及行政权力是精简政府机构、提高行政效率、调整政府与
立法机关、政党等政治组织、企业组织等各种关系的基本途径。
四、分析题(共40分,每题20分)
1、2009年因政府征收土地,没存获得了一笔数量可观的征地补偿款,村委会严格按照法律程序,通过村民大会投票表决,决定征地补偿款除用作公共基础建设和社会保障的必要开支之外,拿出一部分直接分给村民,根据村民大会的决定,每个村民可以分得人民币3万元,但两家“移民户”(他们15年前因政府兴修水利而被安置到本村,一直享有与其他村民完全相同的权利),每人只能得1千元。请你用有关民主的政治理论知识对此发表自己的评论。 分析:这种题目首先要审题。本文限定的范围是民主的政治理论。另外是发表自己的评论。这说明只要是有关民主的东西都可以谈。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先答理论,后结合材料说。答案要点:上述活动室我国基层民主实践的现实表现,村民通过民主投票来决定村里的重大事项,体现了政治上的进步;但是民主只是一种政治形式,在特定情境下可能产生消极的甚至灾难性的后果,形成所谓的“民主暴政”,民主发展的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案例,在上面的事例中移民户的合法权益被民主地侵害了,因此我们不能对民主政治盲目地崇拜;政治的进步需要民主。但是政治文明的发展还需要对民主进行必要的规范;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规范民主活动。一是:规定民主的活动方式,防止民主被少数人利用和操控,而是限定民主的活动领域,不能通过民主的方式来侵害公民的合法权利。
2、 在现代国家的政治建设中, 网络科技的力量日益凸显。近年来, 重庆钉子户事件、山西黑砖窑事件、华南虎照事件、南京天价烟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等都因网络曝光而使相关当事人受到法律制裁。在一波又一波网络媒体助推的网民行动中, 网络监督、网络问政等新词汇应运而生。但无论是政府还是传统媒体、公民乃至网民对网络监督这一形式的态度却褒贬不一。你怎么看待网络监督?
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看待网络监督。
1、什么是网络监督
2、在当前网络监督的有很多认识误区
1. 无限夸大网络监督功能
其一, 超越网络监督而走向现实执法的倾向。
其二, 以虚拟空间的网络监督代替现实空间的实体监督倾向。虽然我国传统行政监督体制存
在诸多弊端, 但并非一无是处, 实际上仍在发挥着中坚作用。而公民在现实中一旦监督或举报受挫就转向网络或从最初就依赖网络, 寄希望于
网络来解决所有现实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恰恰不仅不能带来预期结果, 反而同样可能会落得无人问津的境地。因为网民的力量和热情都是有限的, 当无限的现实问题呈现到网络中时, 被关注和处理的往往仅是少数。因此, 那种认为通过网络和网民就能非常完美地实现行政监督的观点是不现实的。
2. 极力贬损网络监督缺陷
其一, 对网络监督贴上阴谋论??标签。这是部分被监督官员打击报复监督者的主要方式。其二, 认为网民不足以代表民意。在网络监督的研究中, 有不少学者认为, 由于网民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不高且其结构与人口结构也相差较大, 特别是网络的主体是思想活跃却不无偏激的年轻人
其三, 认为网络监督会严重侵犯官员隐私。网络监督的特性在于其调动广大网民来推动特定事件的处理, 其间势必涉及证据和相关信息的获取。网民在机器引擎搜索之外借助于人肉搜索也是了解当事人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从已经发生的网络监督案例看, 实际上并未有侵犯官员隐私而引发的民事诉讼??
其四, 认为网络监督会放大网民的非理性行为。在层出不穷的网络监督中,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离散性、匿名性、自动性, 各种理性和非理性的声音往往借助于某一公共网络事件喷薄而出, ??
3正确发挥网络监督的作用。对网络监督的夸大或贬损也正是由于网络作为新生事物的发展还不成熟、相关法律制度缺失、社会理性贫乏以及官员对权力的本能守护和对监督的不适应等因素造成。从这个角度来说, 网络监督的发展应该建立在理性认识其发展阶段和功能的基础上合理确定。
1. 将网络监督作为行政监督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
网络监督在当下引起热议, 一方面是公众惊讶于其一鸣惊人的巨大威力; 另一方面也因其鱼龙混杂, 尚不规范。因而, 对网络监督的基本价值进行合理定位在当前就显得尤为必要。对此, 首先, 需要澄清地是, 网络监督的功能并不在于
其引领网民从网络评论走向现实执法, 当然也不仅仅止于信息传播, 下情上达、民情普达的作用理应得到有力呈现。其次, 从网络监督的诸多案例来看, 其监督效能并不能单独体现, 也就是说, 网络监督具有依附性, 它需要与传统行
政监督体制进行对接后才能发挥其最大效果。
2. 把网络监督作为锻炼公民理性精神的公共场域由于网络的虚拟性, 非理性一直被认为是网络监督的软肋。但人类历史中并没有哪个国家和社会的公民能全然以理性的态度和方式参与公共生活。既然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排除非理性行为, 何以在虚拟空间就一定要完全遵循理性行为? 因而, 有效拓展网络功能, 发挥网络监督作用, 就不能仅看到其阴暗面, 而要捕捉并放大其积极面, 也即积极引导并??
3. 以法律法规和网络自治相结合来规范网络监督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其实并无二致。现实社会的有序得益于繁冗的法律和社会规范体系, 网络社会的无序恰恰是由于法律和道德规范体系的缺失。因而, 发挥网络监督的作用必须加强制度建设, 同时推进网络自治。这里的制度建设主要指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需要注意的是, 网络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制度约束力的有限性, 唯有借助于网络自治形式的网络社区建设来规范网络监督, 才可以避免网络的无序性带来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