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研真题 > 2010-2015年南开大学行政管理考博真题汇总(部分)

2010-2015年南开大学行政管理考博真题汇总(部分)

时间:2015-06-08     来源:育明考博天津分校     作者:大强      点击量:2063

2010-2015年南开大学行政管理考博真题汇总(部分)

by大强

【考点1】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出现“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恶性循环”现象的原因

第一,由于未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特征相适应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模式,所以,已经精简的机构很快又恢复起来,出现了并形成了一种精简—膨胀—越精简—越膨胀的恶性循环的行政现象。

第二,实行开放式的改革,总分利用外脑,较为广泛的吸收政府体制外的专家学者参与改革的全过程是必要的。应当说,缺乏关于行政改革的系统的理论阐释,是导致我国历次行政改革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怪圈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建国以来历次行政改革的成果,主要的通过政策宣示的方式予以总结、政策规定的方式予以确定的,而任何政策都有一定的随意性、不确定性、灵活性、调改性甚至随意性。着是造成我国历次行政改革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怪圈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四,只讲转变职能而不讲改变行政权力关系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行政改革,在理论上至少是不全面,在实践上则难以取得持久稳定的效果。

第五,要转变政府职能首先就必须重新界定政府行政权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政府职能与政府行政权力的相互关系是外在形式与实质问题的关系。不首先调整或改变行政权力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就缺乏深厚的背景,缺乏强有力的支撑,缺乏足够的合法性,缺乏切实有效的可行性,其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小改大不改、明改暗不改、形改实不改、短改长不改。建国后我国历次行政改革恶性循环的怪圈现象,不能不说与此有相当的内在联系。

【考点2】行政改革

广义行政改革实际上包括了一切与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的归属及其行使相联系的改革。就我国的情况而言,广义的行政改革在范畴上接近广义的政府改革,在实施操作方法上,则要求政治、经济、行政三大体制改革几乎同时启动并以其他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为自身顺利发展的充足条件。狭义行政改革特指以狭义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为中心的国家公共行政系统的改革。我国的行政改革宜取狭义,即以国家各级行政机关为中心的国家行政改革。

我国行政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要通过对国家行政组织即各级政府的法定地位、行政权限、管理职能、行为方式、工作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工作流程、财政预算、行政责任等方面的基本原则的再认识、再设计、再组合、再规定,再次构建政府行政管理体制,通过重新定位,使政府行政管理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的需要,适应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适应丰富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理论与实践的需要并成为其中的主导力量,进而有效的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使政府成为维护社会公正的权威之一。

【考点3】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主要范畴

 国家的双重属性和双重职能构成了行政改革的两个层面问题,即法理和法律与管理思想和技术方法的问题。

(一) 属于第一个层面即法理与法律的主要问题有:

政府的法定地位:首先是关于行政概念问题,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政府在国家权力关系体系中,经由宪法和法律所规定和经由传统惯例等所确认的政府的地位问题。二是政府在社会权力关系体系中,在代表国家与除国家公共权力主体之外的各种社会权力主体的关系中,公共行政权力的属性、程度、范围、方式的定位问题。

政府的基本职能:主要是说政府应当履行什么样的职守,也可以说是政府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强盛、民族和谐、国民富足所承担责任的性质、范畴、大小。

增加公众对政府行政管理的参与:在我国,这种参与的政治方面的实质,是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

(二)属于第二个层面管理思想和技术方法的主要问题有:

调整行政组织:主要表现为划分政府管理部类。

提高行政效率:主要表现为根据职能重新定位,按照分工明确、集中领导、权责一致和效率、效能的原则合理设置机构和岗位,限制和削减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

强化首长负责制:当代政府强化首长负责制的改革方向,一是权力与责任相等,有多大的权力就必须承担多大的责任,并为此建立和固化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二是行政首长与决策群体相结合,表现为在为行政首长调配训练有素的辅助人员的同时,广泛使用各类专家,形成行政决策群体,而不是主张行政权限的个人化。三是政府与公民相结合,在政府集中事权的同时逐步提高政府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加强公开性,扩大政府决策过程的公众参与程度。四是应当设置综合性部门,以有效处理公地或边境事务并形成合力,减少繁琐累赘现象。

扩大行政性分权:分散行政权限的基本思想,是授予地方或区域、地区性行政首长较之现在更多的自主权,从而使他们可在其管辖范围里较为快捷地处理各种事务。

提高政府公务人员的主业化水平:由于社会分工细化,因而专业行政是行政发展的趋势。

改进行政技术:新技术革命,比如机械化、自动化、网络化、计算机控制和人工智能等,都将直接影响到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

【考点3】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

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国家行政权力的重新定位和划分的问题。就是政府公共行政权力的属性、有效范围、运作程序和方式使用的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关系尤为重要:

(一)行政权力与行政职能。

要转变政府职能首先就必须重新界定政府行政权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政府职能与政府行政权力的相互关系是外在形式与实质问题的关系。不首先调整或改变行政权力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就缺乏深厚的背景,缺乏强有力的支撑,缺乏足够的合法性,缺乏切实有效的可行性,其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小改大不改、明改暗不改、形改实不改、短改长不改。

(二)行政权力与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的缘起及核心问题,就在于防止公共权力被滥用。依法行政之所以成为我国行政改革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1、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法制思想史,但却缺乏根深蒂固的法制制度史。

2、与我国单一制国家的国家特征相一致。政府历来处于国家公共权力的主体的中心位置,并且,在国家与国民的关系方面,政府总是最直接、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公共权力主体,同时,未有政府在决策体制上是典型的首长负责制,而法律又总是滞后于现实生活的发展。

3、我国市场经济的实践正在证明并且将继续证明,健康市场经济是公平竞争的经济,同时是法制的经济,而不是为所欲为的经济,更不是垄断的经济或权力的经济。

【考点4】中国行政改革的基本价值选择

我们需要并历史性地选择了市场来促进经济增长,我们同时需要有能力的政府来发展市场,继续推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一)市场经济是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基础

市场经济的特性与政府改革的内在价值联系可作如下理解:市场经济是以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为基本原则的自由竞争的经济。政府因其公共权力主体的功能定位,不是、也不应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而只能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这就要求我国政府:1、切实转变行政观念,置身于直接的市场经济之外。2、实现政府行政职能的公共化、政府行政行为的公开化、政府政策的公平化,通过重新评估和构建政府制度,有效的防止和反对政府权能越位,防止和反对由于公共行政权力主体广泛且直接地不当介入市场活动而得以滋长的不公平、不规范市场行为的社会化倾向。3、充分尊重、支持和保护独立经济法人的自主经营、字符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主体地位,并相应在市场准入、融资渠道、进出口贸易权、结汇权等方面广泛地实现普惠制。

市场经济是以法制为基础的规则经济。这就要求我国政府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现代国家社会生活的通则,在与市场良性互动的过程中,逐步调整或修正公共修正权力关系,通过发布公共政策不断公开和明确地实施政策导向,不断明晰和强化市场的竞争规则,进而建立必要的市场秩序。市场经济是以利益为导向的经济。这就要求政府肯定以利益为导向的社会价值标准的合理性,依法保护个人和经济主体的劳动所得。

(二)、制度创新是我国政府改革的主要途径

1、政府改革与制度安排。

制度:是指以宪法和、法律、法规为基本内容的正式规则和以习俗、传统、习惯等形式存在的非正式规则交错构成的一整套的规则体系及其实现机制,是不同的社会群体为了存续和利益分配而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复杂的交易方式共同选择、共同安排且必须共同遵守的关于人们社会行为的规则体系。就其功能而言,制度是全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了确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认为设定的一些社会性制约。就其形成而言制度是制度安排的结果。制度安排:是确定支配经济单位或社会单位之间可能的合作与竞争方式的行为过程。

2、政府改革与制度环境。

 政府及政府改革总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存在和运行的。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的规则之和。或者说是一个国家的以宪法和法律结构为核心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制度环境决定政府改革的方向,制约其基本的价值选择以及具体的政策选择。

3、政府改革与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也称制度发展。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是指一种组织行为的变化,这一组织与其活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以及支配上述行为的变化,这一组织与其活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以及支配上述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化。主要都是指在制度环境相对确定、稳定的条件下,对构成既定制度的刺激制度,进行某种变个,并通过规范的、具有社会公信力的方式加以确认的行为过程。政府制度创新:指政府给予一定的新的价值理念重新审视自身,进而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实现广泛的行政改革,实现国家行政制度发展性更新的行为过程。政府推动制度创新:指政府指导的制度创新,即政府凭借特有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通过实施主动进取的公共政策,推动实现特定制度发展性更新的行为过程。

(三)、政府能力但是我国政府改革的行为诉求

一般而言,政府能力主要由四个方面的相互交织、互为条件的能力构成。政策能力,即正确地制定和有效的执行公共政策的能力;管理能力,即综合实施社会公共行政管理的能力;服务能力,即有效地向公众全面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自控能力,即自律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1、公共政策能力

2、行政管理能力

3、社会服务能力

4、自我控制能力

寻租:主要是指一定的国家公共行政权力主体,利用法律赋予的某些合法的公共行政权力,通过不正当的途径或方式,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非法地实现一定的公共行政权力与一定的经济财富之间的交易,或一种公共权力与另一种公共权力的交换的特定行政现象,即通常所说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或腐败。

【考点5】大部制及大部制改革

育明教育解析:“大部制”改革是近几年比较热点的问题,育明教育考试研究院建议大家在复习行政管理的时候,要多留意。育明教育蒋教授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弄明白了,关于“大部制”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一、含义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二、目前我国行政机构存在的问题

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根据一些学者的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现有的66个部门中, 职责多达80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过多经济资源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无法履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无法向民众提供合格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因此,必须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改变政府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而不仅仅是像过去一样,简单地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虽然这些是政府机构改革中最基础性的工作。

换言之,推行大部制同时就意味着政府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从而使得政府权力得以规范、回归公共服务。如果大部制改革达不到转变政府职能的效果,那么,它就会像之前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一样,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大部制一个直接的目的就是要打破现有的部门利益,但正如人们所担心的,如果几个部合并成为一个超级部,权力很大,对它进行监督恐怕更加困难,因此,若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在大部制下,原来的“部”降格为“司”,“阎王”变成了“小鬼”,可手中的权没有变,仍然行使过去“部”的职权,那么,大部制改革就可能把过去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的部门利益。要解决这一难题,惟有真正转变政府职能。

总之,大部制是社会大转型中政府保障服务性功能突出、行政色彩淡化的必然选择。而一个整合了不同部门利益的强势大部委,其职能也应该适应和体现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的管理需求。随着两会的来临,有关大部制改革将会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笔者衷心地希望这次大部制改革能够收到扎扎实实的成效,政府部门都能成为一个个办事干练、勤政为民的

三、推行大部制改革的意义

按照部门的职能大小和机构的数量多少不同,政府机构设置一般有“小部制”与“大部制”两种类型。小部制的特征是“窄职能、多机构”,部门管辖范围小、机构数量大、专业分工细、职能交叉多。我国目前实行的即是这种小部门体制。大部制是一种政府政务综合管理组织体制,其特征是“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政府部门的管理范围广,职能综合性强,部门扯皮少。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行的“大部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具有重要而显现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我国目前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门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务院部门之间有80多项职责交叉,例如,建设部门与发展改革部门、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局);劳务输出也存在多头对外的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劳动保障、人事、教育部门职能交叉;在信息产业管理方面,信息产业部、国信办、广电总局等部门职能交叉;在城市供水、地下水管理方面,水利、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职能交叉,等等。这种较为典型的“小部制”,既造成部门之间的职责交叉、推诿扯皮,又导致职能分散、政出多门,削弱了政府的决策职能,也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职能交叉还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实行“大部制”,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由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政府转向建设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政府,有利于整合政府资源,再造工作流程,确保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为公众提供便利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最终“整合不同的体制,提供无缝隙的服务”。 、

2.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

部门过多必然造成职能分散、政出多门,既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和加强政府应有权威,又不利于落实“问责制”和建设责任政府。多个部门负责同一项工作的做法,貌似加强领导,实则减轻了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同时,还导致部门利益的滋生,使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甚至个人化。大部制强调的是部门职能的有机统一和综合管理,能够较好地协调职能机构统一和专业分工的关系,对于协调部门关系、强化政府权威和落实责任追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鉴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能的有效划分和呼应,如果国务院将部门数量控制在20个以内,则地方各级政府就基本上能够做到与中央一样合理设置部门,有利于政令上通下达,便于管理的衔接和延续。

3.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大部制将是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应当将大部制改革放到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全局来定位和设计,综合考虑政府改革的系统配套问题,将组织重建、体制变革、机制创新、职能转变、流程再造、管理方式创新以及相互关系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以全方位推进我国政府组织变革。因此,要从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治理创新和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大部门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周密设计、统筹协调、稳步推行。

值得指出的是,大部制改革反映了地方政府对行政体制改革的普遍愿望。据我们课题组2007年暑期在全国14个省的调查,很多地方政府及部门都提出了推进部门整合的意见,这也说明推行大部制改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四、推行大部制改革的原则

1.回应性调适原则。一要回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强化宏观决策,加强市场监管,弱化微观管理,同时兼顾我国在经济转型中培育市场、促进特殊行业发展、有效管理骨干国企的需要。

2.回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展社会职能,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充分培养社会的自治精神和能力。三要回应利益多元的需要。充分考虑地方利益、地区利益和行业利益的平衡,既要合理配置利益机制,又要防止追逐违法利益。四要回应技术发展的需要。减少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

3.总体性统筹原则。一要总体统筹职能设置。构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错落有致的服务型政府职能架构。二要总体统筹权力配置。加强国务院最高领导层对各部门的统筹能力,同时合理划分国务院与地方政府人权、财权、事权的权限。三要总体统筹各种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四要总体统筹府际改革,形成国务院机构改革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协调张力。

4.系统性集中原则。一是整合职能。有机合并相近职能,避免职能交叉,相互扯皮。二是整合权责。健全政府权责体系,形成部门间和层级间合理的权责构成。三是整合机构。减少管理环节和层次,优化结构。四是整合机制。整合大部门内部的运行机制,降低协调成本,提高行政效能。

5.制约性协调原则。一是国务院整体(国务院和部门及部门之间)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二是部门内部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三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

6.总揽性分别原则。一是要进行改革的总体设计,形成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近期和远期改革的整体方案。二是要实行分层要求,对国务院和省市以下政府改革既要明确共同性,又要有不同针对性。三是要实行分类指导,对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政府改革提出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指导。四是要实行分步实施,既要考虑改革目标的实现,又要考虑改革的现实可操作性,尽可能减少改革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消极成本。

优秀学员视频展播

状元经验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7号弘彧(YU)大厦大厦805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 400-6998-626  

上班时间:早8:30-晚9:00 周六日、节假日不休

京ICP备1102902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08682号

Copyright © yumingedu.com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总监:杨士田 法律顾问: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