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研参考书 >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笔记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笔记

时间:2015-06-17     来源:育明安老师     作者:小强      点击量:998

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考研强化班
社会学(
620

 

 

育明教育

       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历史时代根据:

          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

          进步和问题

      基本问题:社会与个人问题

      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社会学与社会

       第二章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关于社会要素的研究:四要素、三要素

      功能主义

      社会运行的内外主要条件

                       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迟发展社会和迟发展效应

      社会运行的机制

      定义

      科赛的社会安全阀

      研究意义

      五个二级机制及其相互联系

一、社会运行动力机制

    社会需要是社会运行的动力机制

    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的结构

     外围机构:

          动力主体、动力受体、动力传导媒介

     内核机构:

          动力源、动力方向、动力贮存体、社会   行动

 

     社会运行机制的运作过程

二、社会运行整合机制

    整合对象:

          共同利益   认同性社会整合

          特殊利益   互补性社会整合

    整合中心:人、组织机构、口号。。。

    整合过程:

           自下而上   微观

           自上而下   宏观

三、社会运行激励机制

    激励标准:

           方向、强度

           需要(社会、个人)

    激励手段:有机结合

           功利型  实物  物质需要

           符号性  符号  精神需要

    激励过程:导向、监测、分配、反馈

四、社会运行控制机制

    控制手段:组织的、制度的、文化的

    控制对象:微观层次

            中观层次

            宏观层次

    控制过程:决策、实施、监控、反馈

五、社会运行保障机制

    保障对象:社会成员、社会制度

    保障手段:社会援助、社会疏导、社会调 节

    保障过程:社会监测、具体实施、反馈调整

 

      第三章  社会与社会运行

 

    社会的定义:

   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人际交往为纽带,人们之间相互联系,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会的特点

    社会的功能:整合、交流、导向、继承和发展

    社会运行的定义

          纵向:继承、变异、中断

          横向:交叉与渗透、制约、促进、转化

    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

          综合性:全面性和整体性

          协调性:结构性、协调性及其之间的协调

          社会变迁时期的协调问题

    满足需要的原则(根本原则)

 

 

     第四章  文化与社会运行

一、文化的含义、特性

           威廉·奥格本的文化堕距

二、文化的区分

           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主文化和亚文化

           主文化和反文化

           评比性文化和非评比性文化

三、文化的结构

               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

               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震惊和文化边际

四、文化的功能

               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

               塑造社会的人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一、概述

    社会化的含义:

      狭义到广义

      三种理解角度:文化、人格发展和社会结构

      综上所述

    社会化的类型:初始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的关系)

    社会化与社会运行

      培养、塑造成员

      文化的统一和延续

二、社会化的主体与条件

    生物基础:高度发达的大脑

            潜在能力和对社会化的作用

    社会主体:家庭

            学校

            同龄群体

            工作单位

            大众传播媒介

三、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镜中我

                         角色扮演

                         人格发展

                         八阶段理论

     生命历程理论:基本思想、基本分析范式

                   基本主题、社会结构与个体生命历程的关系

    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可能遇到的问题)

    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

      代差

四、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政治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

              性别社会化

              再社会化

    第六章  社会角色

一、理论和概念

    社会角色的理论

    社会角色的概念

      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某种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角色集:集于一身

                   相互依存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

    社会角色的确定:确定不当、有效性

    社会角色的表现

      布景和道具

      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

      台前、台后的表现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

    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期待、领悟和实践(建设)

    角色距离

四、社会角色的失调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第七章  社会互动

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互动的理论

      符号互动论

      角色理论

      参照群体理论

      戏剧理论

      社会交换论

      本土方法论

二、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社会互动的情境

      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人关系

      熟悉情境、工作情境、社交情境

      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

    社会互动的过程

      贝尔斯的互动过程理论:定向、评价、控制

      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竞争、冲突、顺应、同化

    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三、社会互动的维度和类型

    社会互动的维度

      向度、深度、广度、频度

    社会互动的类型

      合作

      竞争

      冲突

      强制

      顺从与顺应

四、集合行为

    定义及一般特征

  与组织行为的区别

    集合行为的理论

      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模仿理论

      感染理论

      紧急规范论

      匿名理论

      控制转让理论

    典型的集合行为:恐慌、谣言、流行

     

    第八章  社会群体

一、社会群体的概述

    广义的和狭义的

  特征:与集群、社会类属的区别

    群体存在的基础

      社会成员个体

      社会自身

    群体的类型

      初级群体与刺激群体

       内群体与外群体

       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血缘、地缘、业缘、趣缘、志缘群体

二、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

    群体凝聚力

  定义、发展

  影响因素:个人、群体自身以及环境

  对群体形成及维持的作用

    群体规范

      定义、形成、作用

    群体内部关系

      群体规模,社网图与结构紧凑程度、信息沟通

    群体领导与决策

三、初级社会群体

    研究理论:米尔斯的小群体理论

  研究意义

    基本特点

    形成条件

    功能:正功能与负功能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

      特点

      发展趋势:功能日渐衰落但不可消失

四、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

    群体凝聚力

  定义、发展

  影响因素:个人、群体自身以及环境

  对群体形成及维持的作用

    群体规范

      定义、形成、作用

    群体内部关系

      群体规模,社网图与结构紧凑程度、信息沟通

    群体领导与决策

     

    第十章  社会组织

现代社会的特点是社会组织取代初级群体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群体形式

一、社会组织的概述

    含义

    对人类群体生活的影响

    特征:非人格化、整体合理性与个体合理性、道德性与非道德性

    构成要素:规范、地位、角色、权威

    分类

二、社会组织的目标

    含义

    分类

    制定原则:互惠、评估、选择

    实施:选择适当机会;监督检查

    影响因素:文化环境、内部目标层次、组织参与者

    实现程度及评估:有效性、效率、人道主义

三、社会组织的结构

    含义

    研究历史

    内容:总体结构、职务工作结构

    设计原则

    基本形式:特征、优缺点、适用

      直线职能式

      矩阵组织结构

      事业部组织结构

    非正式群体:含义、产生、正负功能

    转型期组织结构的特点和任务

四、社会组织的管理

    含义

    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

      传统组织管理理论(泰勒、法约尔、韦伯)

      行为科学组织管理理论(梅奥、巴纳德)

      现代组织管理理论(系统、权变、经济)

    组织管理方式

      家长制

      科层制

      官僚主义问题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社会分层概述

    社会地位的定义、意义(自然差别和社会差别)

    正式的社会地位与非正式的社会地位

    社会经济地位

    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外显地位与潜在地位

    社会分化的定义、后果、水平分化和垂直分化

    社会不平等的含义、形成原因和前提

    法律上的和事实上的、稳定性和暂时性不平等

二、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分歧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新形势下的坚持和发展

    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

      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帕累托的精英理论

      正确对待西方分层理论

三、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分层的方法:主观法、声誉法、客观法

    分层标准

    社会分层对人们社会交往的影响

    社会层次之间关系的性质

      社会分层空间

      社会分层结构(刚性和弹性)

    多元分层结构与个人多重分层地位

四、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

    改革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

      分层结构的制度背景

      改革前我国社会分层状况:结构和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现代化转型

      经济体制转轨

      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研究的若干问题(弱势群体)

五、社会流动

    含义

    类型:方向、参照点、原因

    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

          个人条件(自获条件)

          社会条件(就业制度、职业声望观)

    合理的社会流动

          一般标准(量和质)

          实现条件(普遍性和自获性)

          对社会运行的协调作用(人与人、层与层、积极性)

    第十二章  社会设置

一、什么是社会设置

    含义

    构成:社会价值观、社会规范体系、权威和地位结构、社会机构与实施

    特征:可重复性、集体性约束、自我维护特性

    类型:

      本原的和派生的

      自然形成的和有计划建立的

      无形的和有形的

二、社会设置的功能分析

    功能

      社会整体层次(秩序、整合)

      个体层次水平(行为选择、降低不确定性)

    考察角度

       功能耦合网

       设置潜功能

    功能变迁与设置创新

三、社会改革与社会设置

    经济设置

    政治设置

    教育设置

    第十三章  社区

一、社区概述

    含义

    社区与社会

    社区的类型(纵向和横向)

二、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

    地域环境(地理环境、资源环境、人工环境)

    人的因素(数量、结构、素质、密度分布、流动和迁移)

      处理好三个关系

    文化

    社区建设

三、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

    城乡协调发展应坚持的原则

    城市布局

      环境、经济发展、人口

    转型期社区的协调发展

      社区转型的特点

      转型的平稳和有序

四、虚拟社区

    含义

    特征

    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的关系

      差异:地域空间的界定

      联系

    第十四章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的必然

    中国的城市化道路选择:小城镇

二、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

三、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四、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第十五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一、社会变迁

    含义

    类型:规模、方向、方式、人的参与和控制

    影响因素:环境、人口、社会制度、社会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经济

    社会变迁的根源与机制

          进化、循环、均衡和冲突

          生产力发展不是惟一原因

          要素的稳定(外界环境、自我发展)

          运行失调(重组)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与社会协调发展:基础、条件、方式、形式、过程

二、社会现代化

    概念

    含义

      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绝非西方化欧洲化

       对历史传统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

       社会结构体系协调发展的过程

三、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与整合

    理性化

    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

    城市化

    人的现代化

    全球化:民族国家、文明与文化

    四、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历史条件

    迟发展效果

      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进程

       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收

       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

       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     

五、我国的现代化特征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改革是推进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第十六章   社会问题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问题

    含义

    构成要素

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

    一般特征

     普遍性和变异性

     复合性和周期性

     破坏性和集群性

    类型

     普遍性与特殊性

     结构失调性与功能失调性

三、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

    社会整合理论

    文化失调理论

    社会解体理论

    价值冲突理论

四、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

    当前中国社会问题的成因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特征

      社会转型的特点:目标、主要形式、速率、全方位

      转型期社会问题的特点:交织性、突发性、多面性

             第十七章   主要社会问题分析

一、人口问题

二、环境问题

三、贫困问题

        概念

        类型

        理论解释

        中国的扶贫开发中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转型期特征

四、犯罪问题

    西方犯罪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犯罪社会学理论

      经济分析学派的犯罪学理论

    国内犯罪问题研究的主要理论

      同步论

      多因论

      成本论

 

    第十八章  社会控制

一、社会控制概述

    含义:广义和狭义

    一般特征

    类型

    功能和意义

    社会转型与社会控制

      规范真空和控制失灵

二、社会控制体系

    手段:组织(指令和规章)

        制度(政权和法律)

        文化(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信仰信念、社会舆论)

    过程

    社会控制的度

      三个维度:力度、强度、网络致密度

        是否适度的角度:历史、社会稳定、社会成员自由程度

       适度控制的意义

三、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社会越轨的含义和类型

    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

       生物学解释(体态和染色体)

       心理学解释(精神分析理论)

       社会学解释(社会示范理论、文化冲突理论、亚文化群理论)

    社会越轨的控制

      消极性、积极性、中性

 

    第十九章  社会政策

一、社会政策概述

    概念

    分类:范围、对象、层次

    性质

二、社会政策的制定

   确认政策问题、建立政策议程、制定政策方案、政策方案选优、政策合法化

三、社会政策的执行

    社会政策执行的意义及其特点

    有关社会政策执行过程的理论模型

    影响社会政策执行的因素

      政策本身、政策资源、目标群体

       执行策略、执行机构、沟通与协调

       环境、监督

四、社会政策的终结

    实施社会政策对社会问题的影响

    社会政策评估

     预期目标

      政策执行者

      投入产出分析

      第二十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一、社会保障概述

    含义

    构成

    历史沿革

    基本模式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改革

        成就、问题、改革

三、社会工作概述

    基本含义

    起源和发展

    功能和价值

四、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第二十一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

一、社会学研究方法及其体系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

      方法论:哲学基础、逻辑体系、理论范式、价值准则

      研究方法:调查、试验、实地、文献

      研究技术:问卷、访问、观察、抽样等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理论和研究

二、社会学研究过程

    准备阶段

      确定研究课题

      研究设计

      组织安排

    资料收集阶段

    资料分析阶段

三、测量与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测量的特征

    测度的层次

    概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

    信度的评估及其影响因素

    效度的评估及与信度的关系

 

       第二十二章  个案研究与问卷调查

一、个案研究

    参与观察

    个案访谈

    个案的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二、问卷调查

    问卷的结构

    问卷设计过程

    题器形式

    问卷调查的组织与实施

    数据处理

       第二十三章  抽样技术与数据处理基础

一、抽样技术

    概念

    概率抽样             非概率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           偶遇抽样

      系统抽样               主观抽样

      分层抽样               配额抽样

      整群抽样               滚雪球抽样

      多段抽样

    概率抽样的过程与原则

     第二十四章  社会指标

一、社会指标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特点

二、社会指标的类型与功能

三、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

四、社会指标与社会指标体系的应用

五、在社会决策中的应用

 

优秀学员视频展播

状元经验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7号弘彧(YU)大厦大厦805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 400-6998-626  

上班时间:早8:30-晚9:00 周六日、节假日不休

京ICP备1102902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08682号

Copyright © yumingedu.com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总监:杨士田 法律顾问: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