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研参考书 > 2015年北京体育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

2015年北京体育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

时间:2015-06-17     来源:育明安老师     作者:管理大牛      点击量:1266

第一部分   行政原理与行政体制

第一章  绪论

育明教育解析:本章回顾了行政学自1887年确立至今一百多年所有的成果,是备考时需要重点复习的章节。育明教育考试研究院蒋教授认为,在考生备考的时候,很多人卡在了第一章。其实,本章重要的考点只有两个:

1、行政现象,尤其是不良行政现象。

2、行政学发展历程,包括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和贡献。

1.1 考点、难点、热点归纳

【考点1】公共行政的涵义

育明教育解析:对于本书中的名词,很多考生觉得很多,很繁杂,可以考虑通过“主体、客体、手段或方法、目的、落脚点”这五个部分去自己组合定义。

1、公共行政泛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主体)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依据宪法及法律的规定(依据),通过科学及时的制定和准确、有效地执行公共政策(途径),管理公共事物、维护公共秩序、保证公共安全、提供公共产品、实施公共服务(目的)的活动(落脚点)。换言之,公共行政是依法运用公共权力、承担公共责任、解决公共问题、保障公众利益、满足公众需求的一种最为广泛、最为经常、最为直接的国家行为。它的本质属性是“公共性”。

育明教育解析:“公共行政”这个概念只要把握住“公共利益”,“公共性”两点足矣。其他的内容,可以根据理解,随意添加和描述,无非就是政府的一些职能“对外保卫国家安全,对内维护公共秩序,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制定公共政策”等。

2、同义词语辨析——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主体),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途径),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参考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考点2】“行政”与“管理”

1、行政管理学中的“行政”

其中行政通常指政府公共行政过程中的政务的分析和推行。具体表现为政府以为全体国民服务等宪法原则和宪法精神为依据(依据),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等行政理念为指导,以运用公共行政权力为基础,以承担行政责任为前提,以合法的行政管理方式为手段,以追求卓越为目标履行政府职能,制定国家宏观公共政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政府分析和推行政务的核心问题。

2、行政管理学中的“管理”

通常是指政府(行政)运用依法获授的国家公共行政权力,并在法律原则规定的范围内运用行政裁量权,以行政效率和社会效益为基本考虑标准,处理公共行政事务的过程和活动。

3、二者区别

行政

管理

社会公平、社会正义、服务

行政效率、社会效益、技术、科学、工具、方法

 

【考点3】“七环节”理论(POSDCORB)(北科2012名解)

卢瑟.古立克和林达尔.厄威克合编的《行政管理科学论文集》提出了著名的“七环节”理论,即计划(Planning),组织(Organizing),人事(Staffing),指挥(Directing),协调(Coordinating)、报告(Reporting),预算(Budgeting),以此概括行政管理的七大基本职能,并为此创造了一个新的英文单词POSDCORB

【考点4】公共行政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公共行政学与政治学

一般认为,公共行政学源自政治学,其最初的目的是研究如何有效地保卫宪法和执行宪法。所以,从渊源上说,公共行政学是政治学的分支学科。

政治学

公共行政学

区别

研究国家的基本理论和制度

研究政府体制和政府行为等行政现象

联系

行政学借政治学指引其方向,政治学则有赖于行政学充实它的内涵。

2.公共行政学与行政法学

行政法学,以行政法律关系为研究对象,其性质和内容是研究和规定公共行政管理的法律规范。其典型表述方式是各种行政法律规范。公共行政学,研究推行和执行政务以及如何使之有效地原理原则和技术方法。尤其注重在实际行政过程中的有效性。两者都是以国家行政为中心观念的学科,行政法学有赖于公共行政学不断充实其内容,公共行政学有赖于行政法学提供维护自身合法权威的规范,进而加强自身的效能。两者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两门学科。

3.公共行政学与企业管理学

一般认为,企业管理学较之行政学后起,它主要研究如何管理和改进企业的经营状况,提高生产率和增加利润。但它兴起后却不断对公共行政学产生重大、直接的影响和推动。应该说,公共行政学借用或吸收了相当多的企业管理学的概念和方法,同样,企业管理学也从公共行政学借鉴了某些思想、理论和方法。因此,可以说,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仅就方法论而言,二者也是相通的,但在研究对象、目的和范畴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产别。两者是在内容上交叉、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相互借鉴、学科发展上相互影响和渗透、研究领域上各异的两门学科。

4.公共行政学与社会学

【考点5】现代行政现象与现代行政精神

育明教育解析:“行政职能扩展”可以联系十八大后“政社分开”,所谓“政社分开”就是指将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职能划分清楚,政府对于社会组织不过多的干预,增强社会组织的独立性和作用。“不良行政现象”可以联系“三公消费”、“反腐”等热点。

一、现代行政现象

现代行政现象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60年代以来,国际上,主要是发达国家所出现和形成的某些公共行政现象。

(一)行政职能扩展

1、定义:美国行政学家德怀特.沃尔多与1948年发表,经过弗里茨.马克斯的研究成果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确认的理论和公共行政的研究领域,行政国家首先是一种国家公共行政职能现象,其次是一种公共权力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公共事务管理现象,主要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主体的关系中,行政权力和活动扩展,具有制定同议会立法效力相当的行政命令权和制定同法院判决效力相近的行政裁量权,大量直接管理和接入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从而起着最活跃和最强有力国家作用的一种国家现象。

2、表现:

1)行政自由裁量活动的增加

2)行政权向立法权的扩张——委任立法猛增

3)行政权向司法权的扩张——行政司法凸显

4)不断侵蚀着各种经济和社会权力的领域

3、原因:

行政国家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但是它并没有使行政权力的本质和特性发生根本改变。

1)科技革命和管理革命的产物。行政国家的出现,是大工业时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力提高导致的结果。

育明教育解析:其内在逻辑是“科技革命——社会分工细化——社会经济事务增加|立法司法行动迟缓——政府的职能被重视——行政权力扩大|管理革命(财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行政国家”

2)行政权力自我膨胀的产物。行政权力就有膨胀性,行政国家是行政权力在自然膨胀的过程中产生的负效应。因此,面对行政国家现象,关键在于如何控制行政权力。此外,行政权力在由“守夜警察”的消极身份转变为社会积极干预者身份的过程中,其本质特征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二)不良行政现象增加

1、组织规模庞大,公务人员冗多。

行政组织规模庞大,形成了许许多多结构复杂、分工细致、门类繁多的专业和各类行政委员会,与此同时政府公务人员也大量增加。这种现象,一方面提高了政府行政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也使政府在设官分职、划分权责、提高效率等自身行政管理方面遇到了重重困难,同时使政府各部门及人员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造成了不同的行政主体经常协同处理同一管理问题,而协同效果总是不佳的现象。

2、行政决策迟缓,行政效率低下。

由于参与决策各方的差异,造成了决策迟缓。这在多数情况下直接妨碍或者损害了公共决策的时效性。尤其是在21世纪快速发展变化的历史条件下,行政决策迟缓将导致丧失各种可能的发展机遇。

3、政府人员专业化

这主要是指政府大量招揽和使用专业人才的现象。这种现象从根本上是由现代社会分工和学科再分化以及公共行政管理对象的多样化、复杂化所决定的。

4、官僚化倾向滋长

这导致了程序化行政现象的出现,不仅使国家行政组织中人际关系淡薄,主动进取精神受到抑制,而且导致政府与公众关系恶化。

(三)公共行政管理和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现代化。

1、重视社会目的: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统治者只能通过民主来赢得被统治者的谅解,相应地,政府公共管理要取得社会的理解、合作和支持也必须重视国民意愿,回应国民需求。所以各国政府都比较重视注意搞好同民众的关系。重视社会目的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公共行政管理手段现代化:为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政府不得不广泛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和方法,这客观上提高了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增强了政府应对公共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行政效率。 

3、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现代化。为民服务、依法行政、高效管理、适应发展成为其中心观念。

二、现代行政精神

现代行政精神就是与现代行政现象相一致的、政府在实施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比较重视和强调的行政精神。现代行政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主动进取,追求卓越,创新发展

1、主动进取

1)传统的行政较为被动,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问题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于是需要锐意进取的政府。

2)主动进取意味着重新寻求和确定政府的基本价值标准,重新选择公共政策,制度创新

3)某些条件下也有可能导致行政裁量权的无限扩大。

2、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作为一种行政精神,主要是指现代政府在主观意愿与客观效果相同统一的意义上追求出色的政府行政管理,在比较的意义上追求不断提升并在实践中表现出卓越品质的公共政策能力,有效地向公众全面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并严守自律,不断推进自我创新的能力。

3、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是一个政府乃至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考点6】帕金森定律(北航2009名解)

育明教育解析:帕金森定律这一知识点中所包含的十条定律是不需要记忆的(P16-18,甚至可以不看。根据育明教育考试研究院统计分析,很多考生会在这个地方浪费太多的时间。

英国学者诺斯科特.帕金森1957年在《帕金森定律——组织病态之研究》一书中提出。作者在书中对官僚组织机构、事业单位易于发生又极难改进的近似病态的多种现象进行了描述。因为这些现象均是组织的积垢——“官场病”,是在难以改变,所以,作者冠之以定律,借以强调其常态的属性。迄今为止,书中描写的现象仍然是广泛存在的不良组织现象。

帕金森定律主要就是指以上提到的不良行政现象,核心是冗官冗员(即不良行政现象第一条“组织规模庞大,公务人员冗多”)。官员数量的增加与其工作量增加并无关系,而是有两个原因造成的:(1)每一位官员都希望增加部署而不是对手;(2)官员们彼此为对方制造工作。

【考点7】彼得原理(北邮2010名解;北航2011名解;北科2012名解)

育明教育解析:彼得原理中提到的其他的一系列的原理都不重要,简单看一下就可以。 曾经有考生在这个地方和帕金森定律这两个考点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很多考生纠结于这些定理和定律怎么记忆,还有的纠结于其中的一些公式的推导,但是,根据历年考研统计,这些考点根本不可能考察。

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于1960年首次公开发表,1969年在《彼得原理》一书中系统提出。该文以剖析人性的弱点为出发点,揭示了广泛存在于社会组织的痼疾——不称职。

彼得原理的公式是:在层级组织中,每位员工都将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阶层。彼得原理的推论的结果是:每个职位终将有不能尽职的不胜任的员工所占据。这是因为,由于层级组织的结构性特性,无论一个人有多少聪明才智,又多么勤奋努力,总会有不能胜任的职位,而晋升是必然的,一直到不能胜任为止,更何况还存在许许多多不良组织病象。彼得原理推论:每一个职位终将由不能尽责、胜任的员工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多半由尚未到达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

【考点8】威尔逊

威尔逊在1887年发表了《行政学研究》,该文是行政学发端的标志,此人也因此被认为是行政学的创始人。威尔逊主张:

1、重新认识权力和授权

2、重视对政府的研究

3、重视效率,适当可以牺牲民主

4、提出了政治与行政两分法

5、政府由政务官与文官构成

【考点9】古德诺

古德诺在1900年发表了《政治与行政:对政府的研究》一书,他认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也是民意的表现和政策的决定。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也是民意的执行和政策的执行。

两分法之于公共行政学的意义:

1、政府由政治与行政两种过程构成,行政是其中一种单独的过程。

2、行政研究应当建立在管理的基础上而不是法律的基础上。

3、关于行政的科学研究可以寻得类似于物理学的普遍原则,行政研究可以由艺术转变为一门科学。行政将成为现代政府的中心问题,运用行政科学可以增进政府管理的效率。

代表人物:费雷德里克.泰罗、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

【考点10】泰罗

泰罗在1911年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着眼于企业的基层管理,提出了以时间动作分析、工作定额制度、标准化管理、对工人进行职业培训和刺激性的差别工资等概念为核心的管理理论。

【考点11】法约尔

法约尔在1908年发表了《论一般管理上的原则》,提出了他的行政管理的14项基本原则。法约尔注重管理人员管理方法的改进,提出了以职能分工、统一指挥和14项管理原则等概念为核心的管理理论。他的14项管理原则(了解即可):分工、权力、激励、统一指挥、统一指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人员保持稳定、主动性、团结精神。

1、等级链:等级链即权力线,组织从上而下形成明确而无间断的等级、权力和沟通通道,它表示权力等级的顺序和传递消息的途径。

2、跳板原则:在等级链中允许横跨权力线进行横向交往与联系,即跳板原则,跳板原则既可以减轻直线指挥线路的负担,又有助于使联系迅速有效的进行。

【考点12】韦伯

1、韦伯最大的贡献是提出和建立了现代社会的官僚模型的组织理论,并因此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他认为,官僚集权组织是使用于一切复杂组织的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官僚结构是适应环境需要而出现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想实施当代世界中大型而复杂化组织实施行政管理最有效的工具。韦伯的权力观:他认为,合法的即被认为所接受的权力有三种:

第一种是传统权力,是世袭的,它来自对传统文化的信仰和对个人明确而特殊的尊严。例如,封建社会的世袭制。

第二种是超人权力,是个人奋斗得来的,它来自领导者的意愿和强制性权威。例如,对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崇拜。

第三种是法定权力,是选举产生的,它来自法律和社会契约。这个在目前组织中最为常见。

2、官僚制的特征(结合P180“韦伯八项理想行政组织的原则”)(北科2012简答)

1)法制化。管理组织形态是根据完整的法规制度设立的一种组织结构。这种组织有确定的组织目标,并依靠完整的规章制度去规范组织成员的工作行为,从而有效的达成组织目标。

2)层级节制。按地位高低规定命令与服从的关系,除最高领导者外,每个人都只有一位上司,由此形成一个统一的等级序列。

3)明确分工、权责一致。明确规定每个人的工作任务及其相应权责,并通过规章制度使之作为正式的合法化的职守。

4)公开选拔公务人员。根据组织中不同层级的职位需要,公开招考和挑选具备某种技术资格的成员,按照其专长进行合理分配和正式任命,务求每一位成员称职,并只有一位上司。

5)固定薪俸与奖惩。行政管理人员不是他所管辖公司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公职人员,他们领取固定的薪金,他的奖惩与升迁用制度加以明确规定并与工作成效相联系。

【考点13】梅奥

行为科学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些教授于1949年提出的。起因于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该校个人行为与人群关系的研究计划,该计划简称行为科学。一般认为,行为科学发端于1927年到1932年美国的霍桑试验,从1927年到1932年,梅奥和罗伯特利斯伯格及怀特郝德三位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连续五年进行了新的实验,即著名的霍桑试验。通过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实证性研究,他们开创了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先河。他们认为,对人格的尊重、参与、情绪发泄、社会平衡、士气、小团体及其制约、非正式组织等,是组织管理过程中决定性的因素,而法律、制度、纪律、精密性等是次要的。这样,他们就从根本上背弃了传统的管理学的主要理论,开创了一种崭新的管理理念和合研究视角,进而奠定了行为科学的基础。

(一)霍桑试验分为是三个阶段的实验:(了解)

第一阶段,继电器装配室实验和云母剥离室实验。该阶段证明:客观的物质性质的变量,是造成劳动生产率升降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工人的态度与情绪的改变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团体社会关系的改变。

第二阶段,访谈计划。该阶段证明:1、士气与监督工作存在着因果关系,而士气和监督又与工作产量发生一定的因果关系。2、在组织中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实行参与管理,可以使工人的工作态度和情绪好转,从而使产量增加。

第三阶段,绕线组实验。该阶段实验证明:1、企业中不仅存在正式组织,而且存在非正式组织。2、企业成员不仅受正式组织的约束,而且受非正式组织的约束。

(二)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1、含义

非正式组织:以感情、地位和相互间的社会作用为基础,形成特定的群体,并以群体特有的发生来保护或制约自身的成员,以使其行为符合群体规范,从而在正式组织所要求的效率的逻辑和非正式组织所要求的感情的逻辑之间建立平衡,并通过满足组织成员的某种社会---心理需要来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正式组织:是为有效地实现共同目标而规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职责范围的组织体系。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均由管理部门规定,组织中的各种活动必须遵循有关规章和制度。

2、区别

1)正式组织是为有效地实现共同目标而规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职责范围的组织体系。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均由管理部门规定,组织中的各种活动必须遵循有关规章和制度。非正式组织是不确定的而且没有固定结构的分支机构,是由无意识的社会过程产生的,可把它看成是一种没有固定形态的、密度经常变化的集合体。  

2)正式组织是一种技术-经济系统,而非正式组织是一种社会系统;正式组织的关系是工作关系,而非正式组织的关系是社会关系;而非正式组织则推崇感情的逻辑;在正式组织中,管理依赖的是职权,而在非正式组织中管理更多地依赖于领袖个人的人格魅力。因此,正式组织的管理一般都采用“经济-技术”手段,偏于技术科学;而非正式组织的管理一般都采用“社会-心理”手段,偏于社会科学。

3、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a、积极作用:

1)可满足组织成员的某些心里需要。

2)有助于成员间产生和强化合作精神。

3)非正式组织对其成员工作状况的重视,有助于正式组织工作效率的提高。4.被外部环境认同的需要,维护正常活动秩序,使正式组织运行更加有效,

b、消极作用:

1)非正式组织的目标与正式组织的目标相突,可能对正式组织的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2)非正式组织要求成员保持一致性的压力,往往会束缚成员的个人发展。

3)非正式组织的压力还会影响正式组织的变革,发展组织的惰性。

(三)梅奥等人根据霍桑试验提出了三条原理:

1)工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社会人”,而不仅是“经济人”。社会、心理因素是鼓励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本途径。

2)企业中普遍存在着“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对生产率存在直接的影响。

【考点14】西蒙

西蒙提出了著名的有限理性决策理论。在1947年发表《行政行为》等著作,奠定了他在现代行政学领域中的地位,在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西蒙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的中心思想:为了对组织进行研究就必须对影响人的行为的全部决策过程的复杂网络进行研究。

【考点15】孔茨、系统论、权变观

1961年发表《管理理论丛林》,用丛林混战来描述和形容管理理论的名词、术语、定义、假设漫天飞舞,学派、理论、体系、方法林立的现象。

1、系统论:系统论是对传统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各自偏颇的否定。系统论为人们研究世界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也为各个学科的沟通提供了前提。它强调组织的部分,部分之间的交互影响,部分之和组成的整体的重要性,强调组织对环境的影响,把组织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从而使人们对组织的一般性质和一般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权变观:是70年代开始形成于西方的一种管理理论,其中包括权变管理理论、权变领导理论、权变组织理论等。所谓权变,就是权宜通达,应付变化。权变观是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它否认一成不变,普遍使用的最佳管理理论和方法,认为每一种组织都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内部条件,因此,随机应变,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组织管理行之有效的关键。权变观的中心思想是,在承认系统关于组织与环境以及各个分系统之间存在相互联系、互动作用和一致性的基础上,制定特定条件下组织的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优秀学员视频展播

状元经验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7号弘彧(YU)大厦大厦506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 400-6998-626  

上班时间:早8:30-晚10:30 周六日、节假日不休

京ICP备1102902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08682号

Copyright © yumingedu.com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总监:杨士田 法律顾问: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