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研真题 > 2007年南开大学企业管理考研真题解析

2007年南开大学企业管理考研真题解析

时间:2015-06-18     来源:马老师     作者:育明教育天津分校      点击量:1609

2007年管理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

管理学部分(共100分)

一. 简答题(40分。共5题,每题8分)

1. 对于管理的概念,为什么不存在唯一的定义?你对管理是怎么理解的?

2. 工作效率与组织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 为什么说组织是管理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4. 管理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

5. 比较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优缺点。

二. 由于管理理论体系比较庞杂,人们往往按照不同的思路梳理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脉络。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梳理的做法比较常见,这样做的优缺点是什么?(10分)

三. 论泰勒科学管理原理对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现实意义。(15分)

四. 分析题(20分)

交替排序法

假设要评价20为雇员。首先把所有雇员的名字都列举出来。将工作绩效评价最高的雇员姓名列在第1行的位置上;将评价最低的雇员姓名列在第20行的位置上。然后将次最好的雇员姓名列在第2行的位置上;将次最差的雇员姓名列在第19行的位置上。然后将次最好的雇员的姓名列在第19行的位置上。将这一交替排序继续下去,直到所有的雇员都被排列出来。

表格见《管理学》(第二版 张玉利 南开大学出版 )P404

请问:

1. 交替评价法属于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方法?

2. 与顺序排序(即按1、2、2、4……20顺序排列)相比,交替排序方法有什么优缺点?

3. 交替排序方法适合对哪些员工进行绩效评价?

五. 以下一些情境中,那一项最适合从伦理的角度予以思考解决?为什么?

A. 学校有明文规定不允许考试作弊,并对考试作弊行为做了具体解释,某学员在考场上还是抄袭别人的试卷。

B. 公司规定管理人员不允许直接聘用直系亲属到公司工作,张先生将他的女儿介绍到与公司有业务的关系的某供应商那里工作,这家供应商的经理认为张先生的女儿条件很好,并愿意录用。

C. 某条繁华商业街上的一位摊贩,感觉顾客是外地人时,对客人购买的商品以次充好。

D. 某公司的采购人员经常性的从供应商那里拿回扣。

微观经济学部分(50分)

一. 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 什么是比较静态分析的方法?举例说明。

2. 为什么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罗线?

3. 最高限价和最低现价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4. 从信息的不对称的视角解释为什么要建立自己的声誉或培育自己的品牌?

二. 是比较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四种市场结构的经济效率。(18分)

 

南开大学商学院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
考试科目:管理综合   
专业:企业管理

管理学部分(共100分)
    一、简答题(40分。共5题,每题8分)
  1.对于管理的概念,为什么不存在惟一的定义?你对管理是怎么理解的?
  答:(1)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不同领域,人们从事的管理实践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管理对象、内外部环境、分析问题角度等方面的不同,导致管理实践的差异;而管理实践的差异,进一步导致人们对管理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管理,即使在理论界也是如此。
  长期以来,许多中外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出发,对管理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以不同学派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来透视管理,在不同的浓度上概括出管理的真谛。对管理的这些众多解释之间并不矛盾;透过不同的解释,可以发现管理工作的诸多基本点,比如管理的目的性、管理职能的重要性、管理工作与一般作业活动的区别等。
  (2)我对管理的理解
  管理是在特定的组织内、外环境下,通过对组织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①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的。管理依存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离开了组织的集体活动,讨论管理是没有意义的;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明确地设定目标是进行管理的起点。
  ②管理是由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这些活动也被称为管理的职能。
  ③管理活动既强调目的,又注重过程。强调目的,就是要有选择地“做正确的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问题;注重过程,则重视“正确地做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率问题。在效果与效率两者之中,效果是本,效率是标;有效地管理就是要标、本兼重,“正确地去做适当的事情”。
  
  2.工作效率与组织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组织是一个系统。从组织的职能来分,可以分为决策、管理和执行三个层次;与此相对应,工作效率也分为组织效率、管理效率和机械效率三个层次。
  (1)组织效率。它是高层决策者的工作效率。这个层次的效率涉及到全局性的管理工作,追求的是全社会的组织效率,主要是体现在高层管理者对全局的规划、决策、安排和协调的效率方面。
  (2)管理效率。它是中层管理者的工作效率。中层领导遵循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进行最有效的分工、合作与监督,全盘解决组织与管理的问题,追求地方政府的管理效率。
  (3)机械效率。它是基层执行者的工作效率。基层人员以最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消耗,贯彻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追求基层的机械效率。
  上述三个层次的效率,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有在上、中、下三层的效率都达到一定的效率标准时,才算达到了行政系统的效率标准。下层是上层的基础,上层是下层的保证,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3.为什么说组织是管理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答:组织,是在一个结构体系中共同开展工作的一群人,他们以合作的方式来实现特定的目标。组织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家庭是一个组织,医院、学校、企业和事业单位等也都是组织的具体形式。
  组织是管理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原因在于:每个人都要管理其时间和金钱,都要努力实现个人设定的目标,从广义上讲,这些都属于管理活动。但是,管理之所以重要,并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个人目标,更主要的是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是通过管理活动,产生一种“1┼1>2”的增值效应。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基本的使命和目标。组织规模越大,对其内部分工协作的要求就越高,就越需要科学的、规范化的管理,管理工作产生的效果也就越明显。
  4.管理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
  答:管理的科学性首先指有效、成功的管理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来指导,要遵循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管理必须科学化。管理由传统走向现代,也就是由经验逐渐走向科学的过程。人们通过总结管理中的大量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管理教训,已经归纳、抽象出管理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原则。这些管理原则,较好地解释了管理过程中涉及的两组或多组变量之间的关系,遵守这些基本的原理和原则,对管理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意义。
  此外,管理的科学性还指管理学是一门科学。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以来,在管理实践的推动下,管理学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原理、原则和方法论,它们构成了管理学的基本框架。近几十年来,在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工作者的推动下,管理科学正在蓬勃发展。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其他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
  
  5.比较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优缺点。
  答:决策是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所做的选择或调整的过程。根据决策主体数目的不同,决策可分为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这两种决策方式各有优缺点,具体分析如下:
  (1)集体决策,又称为群体决策,指由多个人组成一个决策小组进行决策,同时,该决策小组对其决策所产生的后果负责的决策方式。它是相对于个人决策而言的。当然,在这种决策集体中,也有一个组织负责人,但他不是最高决策者,只不过是决策小组的组织者。
  集体决策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点:①它能较好地保证决策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②它具有较好的可执行性;③它往往更富于创造性,这是由决策结果所决定的。
  集体决策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它有两个方面的不足:①决策的时间过长。集体决策要达成统一的意见,一般要花去比较多的时间。②决策如果没有明确的负责人,就容易造成无人对决策后果负责的局面。
  (2)个人决策,指决策主体是单个人,由某一个人分析情况、提出决策方案并做出最后决定的决策方式。相对于上面所分析的集体决策,对个人决策优缺点的分析如下:
  个人决策的优点主要表现在:①它职责明确,能有效地避免互相推委、不负责任的现象;②权力集中,因而行动迅速有力;③它费时较少,降低了决策成本,亦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效益。
  个人决策的不足主要表现在:①个人的学识、经验、才干、精力和他要处置的复杂问题相比,可能构成鲜明的落差;②个人权力过分集中,可能导致有效监督失效;③个人性格的薄弱处,可能在关键时刻无法得到有力弥补;④由于个人权重一时,可能挫伤下属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易形成民主的管理风气,相反,可能出现阿谀奉承的现象。
  二、由于管理理论体系比较庞杂,人们往往按照不同的思路梳理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脉络。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梳理的做法比较常见,这样做的优缺点是什么?(10分)
  答:在人类历史,自从有了组织的活动,就有了管理活动,人类的很多活动都离不开管理活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管理活动的历史可以被视为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从泰罗的管理科学理论开始,西方形成了很多管理学派,一度形成管理理论丛林,因此管理理论体系相对其它学科比较庞杂。人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思路梳理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脉络,其中最常见的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梳理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脉络,因为这么做能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各种管理理论,具体说来就是:
  能够有助于方便地阐释清楚管理理论产生发展的历史
  能够有助于了解各种管理理论产生发展的背景,进而展现各种管理理论的全貌
  能够有助于清楚理解各种管理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但同时,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梳理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脉络,也有它不利的一面,主要体现在:
难以展现各种主要管理学派自身的顺承关系
许多管理理论在同一时期出现,这时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梳理很难阐释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论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对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现实意义。(15分)
  答: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科学管理如同节省劳动的机器一样,目的在于提高单位劳动力的产量。
  (2)工作定额原理。为了发掘工人们劳动生产的潜力,就要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作量定额。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泰勒认为,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第一流的工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做某种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二是愿意从事该种工作。为此,企业管理当局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把他们分配到最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去,此后,还要对他们进行培训,激励他们尽最大的努力来工作。
  (4)标准化原理。指工人在工作时要采用标准的操作方法,不仅操作方法要标准化,工人使用的工具、器械以及他们所出的工作环境也都应该实行标准化,这样,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5)差别计件工资制。这是一种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泰勒认为,要在科学地制定劳动定额的前提下,采用差别计件工资制来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如果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按比正常单价高出25%计酬;如果工人完不成定额,则按比正常单价低20%计酬。这种工资制度,对雇主和工人都是很有利的。
  (6)计划与执行相分离。泰勒主张企业成立计划部门,负责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定额和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工具,负责拟订计划并发布命令和指示。工人和工头只负责执行,即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和指示,使用规定的标准化工具从事实际操作,不得自行改变。
  (7)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例外原则即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自己只处理例外事项,如企业的发展战略、重要人事任免等。
  (8)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变革。要从对立的状态转向合作的状态,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共同努力。泰勒认为,工人和雇主在科学管理中所发生的精神方面的伟大变革,要求双方都不把盈余的分配当作最重要的事,而是共同努力增加盈余量,直到盈余大到一定的程度;在这种程度上,工人和雇主就不必为如何分配而争吵。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饼原理”。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很多都还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员工数量多,生长效率低下。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具有很要的现实意义:
  (1)科学合理地制定职工的日工作量。对于加工制造型企业来说,各种工种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效率,不能用一条标准来要求所有的人。
  (2)标准化的操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很多加工型企业来说,一般倾向于招收文化水平低、没有接受过专业化训练的农村劳动力。这种职工进入工厂后,一般跟随老职工学习一段时间,再独立地工作。所以,工作方式都是以一对一的传授的方式延续,缺乏系统的培训和规范。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可以提高这些人员的工作效率。
  (3)差别计件工资制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在很多企业中,“磨洋工”的现象大量存在,究其原因就是激励制度不够合理。往往老板凭感觉估计每个员工的工作能力,或者大锅饭,所有人工资一致。差别计件工资制,根据完成工作量的不同给出不同级别的工资,大大提高了工人的积极性。
  (4)科学管理最大的意义在于科学生产观念的引入。它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依靠经验决定一切的做法,重视科学技术和规范化在生产中的作用,是对工厂管理的一大突破。
  但是,科学管理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过度追求高效率,忽视了对人的关怀。管理是管人与管事的结合,忽视对人的关怀,仅仅把人作为生产线的一部分,会造成员工的抵抗情绪。尤其在我国,运用科学管理的时候,必须把提高效率与关怀员工结合起来。
  
   四、分析题(20分)
     交替排序法
    假设要评价20位雇员。首先,把所有雇员的姓名都列举出来。将工作绩效评价最高的雇员姓名列在第1行的位置上,将评价最低的雇员姓名列在第20行的位置上;然后,将次最好的雇员姓名列在第2行的位置上;将次最差的雇员姓名列在第19行的位置上……将这一交替排序继续下去,直到所有的雇员都被排列出来。
评价等级最高的雇员
1.                                            11.                            
2.                                            12.                            
3.                                            13.                            
4.                                            14.                            
5.                                            15.                            
6.                                            16.                            
7.                                            17.                            
8.                                           18.                            
9.                                            19.                            
10.                                            20.                            
                                         评价等级最低的雇员
   请问:
   1.交替评价法属于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方法?
    2.与顺序排序(即按1、2、3、4……20顺序排列)相比,交替排序方法有什么优缺点?
  3.交替排序方法适合对哪些员工进行绩效评价?
  答:1.定性评价是用文字语言进行相关的描述,主要凭分析者的直觉、经验,凭分析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延续状况及最新的信息资料,对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做出判断的一种方法。 定量评价是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是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的一种方法。
  交替评价法,是一种凭借直觉和经验的、主观的评价方法,因此属于定性评价。
  2.交替排序法是简单排列法的进一步推广。与顺序排序法相比,交替排序方法有以下的优缺点:
  优点——利用人们容易发现极端,不容易发现中间的心理而提出的交替排序法,克服了顺序排序法过于粗糙和很难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考核结果的缺点;高低共进比由高到低的排序方法更容易,因为对象间被比较的次数减少了。
  缺点:找出相对更好的比较容易,找出相对最差的往往比较困难。
  3.交替排序法通常适用于小型组织中的员工考核,被考核的对象最好从事同一性质的工作,考评要素也应该比较单一(如工作态度、工作成果等,考评要素不宜超过2个)。
  
   五、以下一些情境中,哪一项最适合从伦理的角度予以思考解决?为什么?(15分)
    A.学校明文规定,不允许考试作弊,并对作弊行为做了具体解释。某学员在考场上还是抄袭别人的试卷。
    B.公司规定,管理人员不允许直接聘用直系亲属到公司工作。张先生将他的女儿介绍到与公司有业务关系的某供应商那里工作,这家供应商的经理认为张先生的女儿条件很好,并愿意录用。
    C.某条繁华商业街上的一位摊贩,感觉顾客是外地人时,对客人购买的商品以次充好。
    D.某公司的采购人员经常性地从供应商那里拿回扣。
  答:C项最适合从伦理的角度予以思考解决。
  为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确保组织健康有序地运营,解决组织与社会之间、组织内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不同员工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必要要求形成有效的调节机制。一是法律约束。法律是社会和国家机器强制人们必须遵守的。二是规则与制度约束。人们在特定组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服从其规章制度。三是道德约束。道德不同于法律,也不同于规则。道德是个体对伦理原则的主观、自觉的行为或意识。道德以自觉的方式、反思的意识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它只涉及个人行为的良心动机、义务、责任、善恶等。道德选择是社会生活中活跃的因素,是主观的。而伦理相对于道德,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标准。
  管理学意义上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于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根据这一定义,道德在实质上是规则或原则,这种规则或原则旨在帮助决策者判断某种行为能不能被组织所接受,以及某种行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不同组织的道德标准可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组织,也可能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道德标准。
  管理学意义上的伦理一般也称为商业伦理,它是指组织在处理与外界关系,处理内部成员之间权力和义务的规则,以及在决策过程中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所用的价值观念。
  A\B两项是应当通过规则的角度来思考解决的。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又够不上升到法律的程度。D应当通过规则和法律的角度来解决。采购人员从供应商那里拿回扣,如果数额巨大,构成犯罪的话,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以上都是通过伦理或道德解决不了的。
  C 应当通过伦理解决。因为这种行为情节不严重,不够上升到法律层次;其次,通过规则来解决这类问题缺乏执行的本体。摊贩通常是个体经营的,难以通过组织规则的方式来约束他。所以,最有效的办法应当是加强商业道德宣传,提高当事人的思想到的素质,使其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微观经济学部分(共50分)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什么是比较静态分析的方法?举例说明。
  答:(1)比较静态分析指分析已知条件变化后,经济现象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以及有关经济变量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的相应变化。显然,比较静态分析只是对个别经济现象一次变动的前后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均衡位置进行比较分析,而舍弃对变动过程本身的分析。简言之,比较静态分析就是对经济现象一次变动后,均衡位置及经济变量变动前后的状态进行比较。
  (2)以均衡价格决定模型为例:
  Qd=α-β·P 
  Qs=-δ+γ•P
  在该模型中,当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中的外生变量α、β、δ和γ被赋予确定的数值以后,便可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数值。当外生变量α、β、δ和γ被确定为不同的数值时,由此得出的内生变量和(==)的数值是不相同的。类似地,在图1和图2中,当外生变量的变化,使得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时,表示内生变量和的数值的均衡点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很显然,在一个经济模型中,当外生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化时,相应的内生变量的数值也会发生变化。这种研究外生变量的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被称为较比较静态分析。

     图1  需求的变动对均衡点的影响        图2  供给的变动对均衡点的影响
  
  2.为什么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答: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成可知,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如图3所示,三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1、SAC2和SAC3,它们各自代表了三个不同的生产规模。在长期,厂商可以根据生产要求,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假定厂商生产Q1的产量,则厂商会选择SA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以OC1的平均成本进行生产。而对于产量Q1而言,平均成本OC1是低于其他任何生产规模下的平均成本的。假定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2,则厂商会选择SA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相应的最小平均成本为OC2。假定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3,则厂商会选择SAC3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相应的最小平均成本为OC3。

图3  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
  如果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1′,则厂商既可选择SA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也可选择SA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因为,这两个生产规模都以相同的最低平均成本生产同一个产量。这时,厂商有可能选择SA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因为,该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厂商的投资可以少一些;厂商也有可能考虑到今后扩大产量的需要,而选择SA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厂商的这种考虑和选择,对于其他的类似的每两条SAC曲线的交点(如Q2′)的产量,也同样适用。
  在长期生产中,厂商总是可以在每一产量水平上,找到相应的、最优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而在短期内,厂商却做不到这一点。假定厂商现有的生产规模由SAC1曲线所代表,而它需要生产的产量为OQ2,那么,厂商在短期内就只能以SAC1曲线上的OC1的平均成本来生产,而不可能是SAC2曲线上的更低的平均成本OC2。
  由以上分析可知,沿着图中所有的SAC曲线的实线部分,厂商总是可以找到长期内生产某一产量的最低平均成本。由于在长期内,可供厂商选择的生产规模是很多的,理论分析中,可以假定生产规模可以无限细分,从而可以有无数条SAC曲线,于是,便得到图4中的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显然,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在这条包络线上,对连续变化的每一个产量水平,都存在LAC曲线和一条SAC曲线相切,该SAC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就是生产该产量的最优生产规模,该切点所对应的平均成本就是相应的最低平均成本。LAC曲线表示在长期内,厂商在每一产量水平上可以实现的、最小的平均成本。

图4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3.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答:(1)价格管制指政府出于某种目的,对企业所生产产品的价格进行限制的行为,使价格不能完全反映市场的供求情况。价格管制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支持价格,又称为最低限价,指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支持价格总是高于市场决定的均衡价格。
  第二,限制价格,又称为最高限价,指政府为了防止某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而规定的这些产品的最高价格。限制价格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
  (2)价格管制,破坏了价格的资源配置功能,对经济造成不良的影响。下面分别分析最低限价和最高限价的影响。
  第一,在最低限价的情况下,政府规定的价格水平高于实际的均衡价格,这给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带来不利的影响。从消费者角度看,最低限价导致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居高不下,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减少,消费者剩余减少。从生产者角度看,虽然在最低限价情况下,生产者以高于均衡价格水平的价格销售产品或服务,但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减少,生产者并不一定能从价格的升高中获利;另一方面,生产者的生产能力,因为消费抑制而得到限制,生产者无法发挥规模优势以降低成本。
  第二,在最高限价的情况下,生产者生产的产品数量低于消费者的需求量,于是出现商品短缺现象。由于商品短缺,政府为了维持这种限制价格,往往采取配给制,限定消费者购买的数量;但这时市场上,往往会出现抢购、黑市交易、投机现象,这些都严重破坏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4.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解释企业为什么要建立自己的声誉或培育自己的品牌?
  答:(1)信息不对称,指参与市场交易的经济当事人之间所拥有的信息各不相同的现象。例如,卖者很清楚自己的产品是如何制造的,有什么缺点等,而买者就不那么清楚了。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很多。比如,某些人具有获得信息的特殊技能或者经过专业培训,而另一些人则不具备;某些人具有一些特殊的经历或经验,从而拥有一些信息,例如产品的卖者,而另一些人则没有相同的经历,例如产品的买者;某些人对获取信息进行了投资,提高了获取信息的效率,例如与某信息中心联网,等等。这样,市场的作用在这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即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带来了许多问题,而市场机制本身可以解决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市场的价格机制并不能够解决,或者至少不能有效地解决非完全信息问题,从而导致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减弱市场效率,并且还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很多情况下,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不对称信息问题,只能通过其他的一些机制来解决,特别是运用博弈论的相关知识来解决机制设计问题。
  (2)品牌和声誉是一种特殊资本,也是一种产品质量的信号,但它们需要通过长期投资才能建成,其最简单的模型也至少包括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建立品牌和声誉(投资);第二个时期,享受品牌和声誉(报酬)。品牌和声誉,是诸如汽车厂商之类的企业最能说服用户的信号,但是它们也可能毁于一旦。正是这种特性,使得厂家战战兢兢地维护其品牌和声誉(例如,汽车厂商有时不得不召回有问题的汽车)。因此,品牌和声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消费者发送一个信号,消除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问题。
  
  二、试比较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四种市场结构的经济效率。(18分)
  答:(1)经济效率指利用经济资源的有效性。高的经济效率,表示对资源的充分利用或能以最有效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低的经济效率,则表示对资源的利用不充分或没有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生产。不同市场组织下,其经济效率是不相同的;市场组织的类型直接影响经济效率的高低。
  (2)通过分析不同市场条件下,厂商的长期均衡状态,西方经济学家得出如下的结论: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最高,垄断竞争市场较高,寡头市场较低,垄断市场最低。可见,市场的竞争程度越高,则经济效率越高;反之,市场的垄断程度越高,则经济效率越低。具体分析如下:
  1)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而且厂商的长期利润为零。所以,在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时,水平的需求曲线相切于LAC曲线的最低点,产品的均衡价格最低,它等于最低的生产的平均成本,产品的均衡产量最高。
  2)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厂商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厂商的垄断程度越高,需求曲线越陡峭;垄断程度越低,需求曲线越平坦。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的长期利润为零。所以,在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时,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对比较平坦的需求曲线相切于LAC曲线的最低点的左边,产品的均衡价格比较低,它等于生产的平均成本,产品的均衡产量比较高,企业存在着多余的生产能力。
  3)在垄断市场上,厂商在长期内获得利润。所以,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时,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对比较陡峭的需求曲线与LAC曲线相交,产品的均衡价格最高,且大于生产的平均成本,产品的均衡数量最低。设想,垄断厂商若肯放弃一些利润,价格就可以下降一些,产量随之就能增加一些。
  4)在寡头市场上,厂商的需求曲线不太确定。一般认为,寡头市场是与垄断市场比较接近的市场组织,在长期均衡时,寡头厂商的产品的均衡价格比较高,产品的均衡数量比较低。
  (3)一个行业在长期均衡时,是否实现了价格等于长期边际成本(即P=LMC),也是判断该行业是否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的一个条件。商品的市场价格P,通常被看成是商品的边际社会价值;商品的长期边际成本LMC,通常被看成是商品的边际社会成本。当P=LMC时,商品的边际社会价值等于商品的边际社会成本,它表示资源在该行业得到了最有效的配置。倘若不是这样,当P>LMC时,商品的边际社会价值大于商品的边际社会成本,它表示相对于该商品的需求而言,该商品的供给是不足的,应该有更多的资源转移到该商品的生产中来,以增加这种商品的供给,随后价格下降,最后使该商品的边际社会价值等于商品的边际社会成本。这样,社会的境况就会变得好一些。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的长期均衡点上有P=LMC,它表明资源在该行业得到了有效的配置。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同类型厂商的长期均衡点上都有P>LMC,它表示资源在行业生产中的配置是不足的。尤其在垄断市场,独家厂商所维持的低产高价,往往使得资源配置不足的现象更为突出。
  (4)关于其他方面的一些比较。
  有的经济学家指出,垄断厂商有可能促进技术进步,也有可能阻碍技术进步,这需以垄断厂商所处的具体情况而定。
  有的经济学家指出,垄断市场和寡头市场上的厂商,可以获得自然垄断所带来的规模经济的好处;而行业内厂商数量较多的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则不可能获得这种规模经济的好处。
  还有些经济学家指出,完全竞争市场的产品是完全无差别的,故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多样化的要求;而在寡头市场,尤其是垄断竞争市场,却可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多样化的要求,因为在这两个市场中的厂商们所生产的产品,往往是有差别的同种产品。
  此外,有的经济学家指出,在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上,总是有大量的广告宣传。这些广告,一方面可能因为其提供了有用的信息而有利于消费者,另一方面也可能误导消费者。同时,广告费用支出也构成了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它最终由消费者承担。所以,对广告的利弊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育明教育天津分校分析:育明教育通过多年的辅导经验和对历年真题的分析,专业课考试难度并不是很大,建议大家在准备的过程中要注重能抓住考试的重点进行复习,育明专注专业课辅导多年,更多考研信息可以随时关注育明官网或者咨询育明考研天津分校高级咨询师王老师 QQ:2891044346 电话:18102173828 

 

优秀学员视频展播

状元经验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7号弘彧(YU)大厦大厦805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 400-6998-626  

上班时间:早8:30-晚9:00 周六日、节假日不休

京ICP备1102902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08682号

Copyright © yumingedu.com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总监:杨士田 法律顾问: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