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博招生简章 > 北京建筑大学2014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北京建筑大学2014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时间:2015-06-20     来源:育明教学部     作者:于老师      点击量:706

一、学校概况
  北京建筑大学(原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是一所北京市属普通高等学校,已有70余年办学历史。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2年被北京市教委确定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培养基地,2011年成为北京高等学校“城乡建设与管理”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2012年“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
  学校设有11个二级学院和3个基础教学单位,即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文法学院、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计算机教学与网络信息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和体育部。
  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以工学为主,兼有理学、管理学、法学和艺术学。本校现有5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授权一级学科点;具有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可涵盖5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具有1个硕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点;具有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点和6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点;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12个。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10人,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58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1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410人,具有正教授职务的108人;拥有长江学者1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长城学者1人,教育部、住建部专业指导和评估委员会委员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拥有博士项目博士生导师8名,兼职博士生导师20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选、省部级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特别贡献奖获得者、高层次人才、学术创新人才、科技新星、青年拔尖人才37名,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学术创新团队、管理创新团队23个。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218人,其中本科生7018人,硕士研究生1142人,留学生58人。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北京市各级政府所属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和建筑设计研究院(所)及建筑、市政等企业,其中大多已成为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为国家及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毕业生质量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近5年来,毕业生全员就业率超过95%。
  近5年来,本校在研各类科研项目1700余项,其中国家863、国家重大水专项、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54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56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8项;2011年完成科技服务经费突破2.4亿元,连续6年位居北京市属高校前列。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学校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于2004年招收外国留学生。目前已与美国、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荷兰、意大利、新西兰、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34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校现有西城和大兴两个校区。西城校区占地12.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0.2万平方米;大兴校区占地50.1万平方米,一期工程16.4万平方米已竣工启用。
  目前,学校与住建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共建中国建筑图书馆,共享40万册,成为全国建筑类图书种类最齐全的高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34.8万册;电子图书121万册,大型电子文献数据库40个;建有设施完善、功能齐全、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体系。
  学校坚持“立足北京,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的办学定位,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管、法、艺等学科专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未来十年,学校将认真贯彻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开放办校战略,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建筑大学。

  二、学科专业介绍
  
(一)学术型研究生(以学科代码为序)
  1. 数学(0701)
  本学科密切结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注重将数学理论与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土木工程等工科专业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相结合,形成了生态环境中的数学建模与应用、动力系统及其在生态科学中的应用、土木工程中的数学方法、最优化与控制理论应用研究等特色鲜明的稳定学科方向。目前,研究范围覆盖了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等学科。
  本学科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年龄和学缘分布合理,勇于创新开拓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31人,其中兼职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11人,副教授9人,兼职研究员1人,兼职副研究员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人。学科带头人担任相关学会的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等职务,并担任国际、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
  本学科将数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重大科研成果。2008年,“冲击爆炸作用下重要目标毁伤效应及防护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地区退化森林植被生态恢复(CRRM)的模式理论与三北技术”于2009年获得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2010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环境演变与种群演化的研究”和 “不同时间尺度的环境演变和物种多样性”先后于2004和2008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本学科先后完成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省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近60项。
  近5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3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被SCI等三大检索收录90多篇;运用微生物培养数学模型,主持完成“水源季节性重污染的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共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项。
  本学科设置2个招生专业:(1)应用数学;(2)运筹学与控制论。
  
2. 环境科学与工程(0776)
  本学科设置于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2003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获得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与市政工程学科密切配合、协同发展。
  本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7人,博士10人,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本学科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价值10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可用于开展水环境、大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流体、化学、计算模拟等实验研究。2010年获批“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近5年,本学科共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课题10项,教育部科技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攻关项目等省部级课题20余项,完成科研经费26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20部,申请专利5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作为国家和北京市优先发展的交叉学科领域,本学科瞄准北京市和全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需求,尤其是针对北京和其它城市近年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城市环境和生态方面面临的众多而突出的复杂问题,以自主创新、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指引,支撑学科建设和发展,在多年科研积累的基础上,围绕节能减排、污染综合治理、资源合理利用等城乡环境保护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技与实际应用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开展研究、人材培养和社会服务。
  本学科设置2个招生专业:(1)环境科学;(2)环境工程。
  本学科特别重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同首都的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紧密相连,与许多企业、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有多方面的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
  本学科特别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荷兰、德国、日本、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台湾的专家学者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关系,经常参加并协办重点领域的国际与地区学术会议,及时掌握国际上的前沿领域和最新发展,科研工作及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有力地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3.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
  本学科设置于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和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主要从事控制理论、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工程应用研究。多年来,本学科已形成了以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为特色,控制理论、检测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本校是住建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
  本学科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4人,导师都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同时还聘请了多名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校外高级工程师为兼职教授。本学科有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5名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本学科具有北京市创新团队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各一个,本学科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中心”于2007年评为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于2011年通过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都为研究生提供了优良的研究环境。
  近几年,本学科教师共承担“863”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和北京自然科学基金、住建部及企业项目等2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30余部,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本学科设置4个招生专业:(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3)系统工程;(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本学科旨在培养高层次科研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自动控制和建筑智能化、建筑电气领域的发展动向,具有扎实的控制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建筑安全监测诊断技术,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能力。本学科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就业率高,毕业生可以到管理部门、设计院所、科研院所、IT研发单位及大专院校等从事相关工作。
  
4. 建筑学(0813)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中,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本科专业“建筑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自1996年起已连续4次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学士、硕士)教育评估。建筑技术科学自1984年起培养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建筑技术科学由建筑学院、土木学院、环能学院、电信学院和机电学院联合建设,2014年开始招生;城市规划与设计2006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学者组成,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29人。具有“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及更新设计团队”和“北京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实施保障机制研究”2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009年成为北京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主持单位。本学科聘请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科研设计单位的全国工程设计大师、总建筑师、主任建筑师以及在京著名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担任兼职导师。
  本学科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先进的研究设备。本学科与德国、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更快地使学生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
  本学科起点高,影响大,在教学中注重实用、提倡创新;学科架构齐全,基础宽厚,目前已形成以建筑学为主体的土木、环境、测绘、管理等工程学科集群,形成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6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0项,完成多项全国各地及北京市重要建筑工程设计,出版了大量研究专著和论文,学科建设成绩斐然,综合实力处于北京高校同类学科的前列。
  本一级学科设置5个招生专业:(1)建筑历史与理论;(2)建筑设计及其理论;(3)建筑技术科学;(4)城市设计;(5)室内设计。
  通过学习,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够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动态;具有扎实的中外文文献基础;具有数字化设计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5.土木工程(0814)
  本学科分别设在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和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为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本科专业“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市政工程”为北京市特色专业。以上三个专业全部通过住设部专业教育评估和复评。“市政工程”于198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本校第一个招收研究生的学科。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现有教授38人,副教授42人,讲师38人,博士生导师8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1名,"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名,北京市高层次人才1名,北京市拔尖人才5名,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10余名,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6个。本学科聘请数名全国工程设计大师和全国知名设计研究院所高级专家作为研究生导师。
  本学科有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配有各类先进的科研及检测设备。现拥有北京市“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雨水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高校“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北京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五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搭建了良好平台,实验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具有较高的国际学术声誉,近年来主办国际学术会议3次,主办国内学术会议 3 次,聘请国外专家 28 人次,聘请国内专家 78 人次,应邀出国讲学 3 人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约报告6 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135 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203人次。
  本学科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十余项,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项目6项,参加973、863项目十余项,主持国家重大水专项近七千万元。2012年教育部全国学科评估显示,我校土木学科国家级科研项目排名全国第八名,教材建设第十名,科学研究水平居全国二十名。近五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研究奖励4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 7项。
  本学科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亚美尼亚等国家院校的相关学科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联合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天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生。
  本学科设置6个招生专业:(1)岩土工程;(2)结构工程;(3)市政工程;(4)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5)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6)桥梁与隧道工程。
  本学科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和中央在京各大设计研究院,以及科研、开发、施工、监理、房地产公司和政府机构等建设相关单位。随着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和项目的突破,本学科硕士毕业生在社会上具有很好的声誉,得到行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优秀学员视频展播

状元经验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7号弘彧(YU)大厦大厦805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 400-6998-626  

上班时间:早8:30-晚9:00 周六日、节假日不休

京ICP备1102902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08682号

Copyright © yumingedu.com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总监:杨士田 法律顾问: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