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研真题 > 2006-2015年北京大学政治学考研真题解析

2006-2015年北京大学政治学考研真题解析

时间:2015-06-20     来源:育明考研济南分校     作者:苏明老师      点击量:1259

2006年政治学原理

(一)、 名词解释

1.利益集

称压力集。是西方常的政治象之一。是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政治主的人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组织地影政府策和行的政治性

政治体系:是有政治生活的所有相互关联的要素所成的一整体。借用阿尔蒙德和威尔的法,所政治体系就是指成政治生活的所有方面,包括政府机,而且包括所有结构政治有的方面.

2.经验主义

政治究途经验研究方法力图对政治现实作出冷的分析,是描述性的,它坚经验是知的唯一基。因此,一切假定和理应当察中得到验证

3.权威主义
指二后一些新型展中家建立的立政家一般行一党制、人政体或治,在政治上行集权统治和高度控制,在经济上适度自由,行市场经济

4.新制度主义

制度主是一过研究政治制度的因果来获政治现实认识的一政治分析途。新制度主传统制度主而言更注重对国家政府制度之外的非正式制度的分析。它阐述了一新的社治理的政治念,认为国家和政府机及各自治组织共同参与治理。而且,非正式的社自治组织制度的善治更重要。

 

(二)、简答

1.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育明考研状元解析:

可在《代中政府政治》第10找到句,可按上的框架,先说关于政治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模糊性,然后克思主政治、中外史上的政治、中外近代的政治代中国学者的政治予以述。

育明考研状元答题要点:

是指,人天性上来说组织的政治生活。能排除在之外的,只有神与兽系古希腊的城邦民主政治里士多德强的是城邦事参与,也接体了人的潜能,人的完善性等。

政治是人类过组织的社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人们组织安排集体生活的核心机制。政治作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要方面,也是一可以广泛延伸的念。尔曾在《代政治分析》一中指出,无人是否喜实际上都不能完全置身于某中政治体系之外。一公民,在一个国家、市校及其他组织的治理部处处会碰到政治。政治是人生存的一无可避免的事。每人都在某一期以某方式卷如某政治体系。

2.在政治学研究中,我们称政党和社团组织为“守门人”,如何理解这句话?

育明考研状元解析:

局限在利益固然根本,但在实际生活中要受到社、文化和经济等影,所以在分析程中要考些方面的问题

育明考研状元答题要点:

先答政党和社团组织的定,政党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得政府力而组织的政治体,团组织指在社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参与、影政治事和政府策的社会组织体。

政党和社团组织的功能实现利益的聚集和表、形成和培精英、实现化和政治动员的途组织政府的手段。(育明考研北大专业课辅导团队注:参见继荣213页)

政党和社团组织都是代社政府公民大间联系的纽带梁,他的形成和出表明了工的分工和分化的展,使得分散的成有组织体,以实现其成的特定利益。复杂的利益求的过滤筛选、充会压力的“安全”、协调阶级阶层及社会团体之系等等作用。

政党和社团组织的成熟代表了市民社的成熟、人和政府的互动进入良性的法制化政党和政治组织建起以后,公民被组织在其中。一方面,政府面的是组织人,不太容易对个行侵犯。另一方面人的意见经过在政党里过滤后到政府,所以过滤到一些有价和偏激的会稳定起很大的作用。

3.利益分析是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谈谈它的合理性。

育明考研状元解析:

王浦劬老师《政治学原理》的主线和分析方法。

育明考研状元答题要点:

利益的是得了社会属性的人的需要,利益分析方法指的是这样方法。它从利益角度分析人们结经济关系、阶级关系和政治社会关系的因,分析政治的容和特性,分析不同的社背景、不同社会阶级、社群体社乃至的政治系。及其化。

克思认为每一经济关系首先作利益表分析,社政治必到生产关系中去探求社会现象的根源,必归结为一定阶级的利益。

人都有需要,基于人的需要,人和人便合了起,被予了社会属性的需要被称为利益 。由于此分析方法会现行分析,因此有着的合理性。

1)源性:利益分析人的需要起点分析政治生活,作分析方法,更深入政治象的部,更具有源

2)利益分析的逻辑较清楚:人都追求利益的假,利益分析具有一以之的逻辑层层推理,分析思路非常晰。

(三)、综合分析

1.下图反映了什么政治学理论和观点

横坐标:传统社会、现代化初始阶段、经济衰退

一条线为不断上升且增幅不断增大的期望曲线,一条是经济发展曲线,开始阶段上升,在现代化初始和经济衰退的中间开始趋于平缓并下降。 

育明考研状元解答:

所展示的理J线论从人的心理来研究政治秩序,企回答这样个问题:究竟在什么时候社会会模的动乱和政治秩序的崩的提出基于这样的事:一些代化程中的家的暴往往生在其经济经过了初期的高速展后出现减缓或停滞现象的

的基本认为是否出于人们对心理期望实际实现能力之差距的理解,即人们对想得到和能得到之差距的认识。暴乱发生在相对剥夺感普遍又强烈的期。

治者来说,最危候是,期望在增加,比方第三世界的人期望第一世界的生活水平,而足需求的水平在下降,如经济衰退的候。因此,政治最不定的候是,人的期望上升,而政府足其需求的能力却在下降。话说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后出的逆,往往是最容易生政治动乱候。

的作用机理如下:人经济快速展的情向于认为经济会继续发展。经济展,人这种预期也越高。这个时候,如果经济发展出现缓慢或停状态,人们会普遍认为是政府出问题,因此滋生不的情时间的推这种绪将会重,到了一定程度就

J线的主要贡献是,指出了人如何感知和认识状况件要比实际状况件更重要。而感知和认识来自于(1)和以前状况的比;(2)和其他集的比揭示了这样道理:代化打破了传统的秩序,也打破了人们对传统执行的理解,造成了社普遍的挫折感和相对剥夺感,因此,也就下了患。

然其缺陷也是明的,它对比如此理论对于社谁会产生不会导致暴而有候不?不怎么转变成一组织的反对运动么这种对运动遭到镇压而有候不?等问题乏力。

政治的不稳定将会导致社会动荡和对经济成果的破坏,所以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对政治秩序的破坏。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避免呢?

政治学对于政治定的究表明,实现稳较为现实的途就是在控制社期望和参与热情的同时积极建立政治参与的制度化途和程序,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政者来说,明智的策略就是积极会经济改革。

代的中这个论应当引起我的重,中经济正在迅速地展,人们对国经济的前景也一直看好,期望在普遍地升高。今中国来说们应当在激发经济活力的同注意政治制度的建,只有这样,我才能建成一活力和秩序存的社,才能更好地义现代化平道路。

2.“民主=公投”辨析

育明考研状元解答:

民主是一个发展着的念,其被家希多德首次使用以,民主在其展的程中形成了多不同的理实践模式。英政治家赫尔德曾经将历史上形成的不同的民主模式以下八:即雅典民主制、保型民主制、展型民主制、直接民主制、竞争型精英民主制、多元民主制、合法民主制和参与民主制。模式也被归结为两中最基本和最典型的模式,即古希腊的直接民主模式和20所通行的自由民主模式。民主的其他模式被认为这两种基本模式不同比例的和混合。

     括地来说,所民主指的是一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人民有以各方式参与公共事。民主最大的特点在于以公民的意合法性基,政治策以公民意依据。近代以民主一直有大潮流:一是自由主式民主,一是共和主式民主。

    的公投即由全体公民投票表的一政治形式,是“直接民主”的基本手段,亦是民主程度最高的一种决策手段。了西方人“主在民”的思想,就是人民的事情由人民自己做主。

在民主刚刚候,直接民主主要表现为公投是其主要的实现形式,在雅典城邦代,公民至少每月有投一次票的机,借此自己的意愿,形成城邦重大事情的定。直接民主的认为民主就是人民的实现普通公民最大限度的政治参与为,相信公民的政能力,认为政治自人民也应当为全体人民所掌握,只有参与民主人民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公民直接参与管理,是民主的政治要求,而且是公民生活的全部意

看,公投这种直接民主的表形式缺点很多,括地说来有以下几点:

1)公投容易造成多人暴政。公投以公意重,容易使人淹在一整体化的社中。在这种形式下,公意可以以任何形式侵犯利,有任何能力抵挡这种侵犯。托克尔曾针见血地指出:民主家一非常危的本能就是使人轻视和不太考虑个人的利;法思想家孟德斯也指出,单纯民主家的行效率是不是良好,取于社的大多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高的情操、理性的思想和冷头脑。如果不是,民主可能造成制等不良的后果。

2)争执不已,可能造成效率耗。来说参与认输越多,生分歧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策的效率就可能越低。公投以全体公民的意志而不是效率首要目,容易造成这样的情,公民歧见悬殊,方人而相持不下,就现争论不休、而不的情

3)公投容易低政策的水平。林毓生授曾指出:如果一把民主的念和民主的价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力量,这个便容易被大文化所主宰,那是一种肤浅的、时尚的社。其,在实际生活中,最大多人的意志不一定是最大的理性成正比。有些家的意可能比大多人的定更接近正确。潘维教认为如果多人的意就是正确的,那育就成了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因堂上常是一但是有很多的生,但是老师这个常是堂上的威。在公投情下,个别人物的知灼很有可能被社制造的所“公众舆论”所遮蔽和窒息。公投把政治策的威性建立在民众现有的知水平上,免使政治策流于平庸、肤浅、缺乏远见

针对公投这种直接民主形式的缺陷,代民主引入了自由的念,公私域行了分。这种民主认为民主作政治活的一种组织形式应该有其使用的有限范。具体界限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民主以不侵入“私人域”限度。代社生活的一重要志在于,有的私人空和公共生活空同等重要,然而,私人生活公共生活在外延上似乎是一此消彼系:作公共生活的民主范的最大化,就意味着私人生活和人自由范的最小化。民主的理想模式不在于二者一,而在于求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合理界限,把公私域开来,防止公共对个人自由的侵犯。

2)民主以不干涉社自主限度。社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组织方式,也是公民利益凝聚和表达从而形成最家意志即公益的基本途,因而也是家和政府的基。各会组织有自己的结构组织方式和活方式,也有其特的利益和自主的范力作公共力如果在会组织系上无所限制而意干会组织部事实际上也就侵犯了社会组织员个人自由。

3)民主以不生多人的暴政限度。哈耶克,民主本是用防止一切制的,但是,如果多人的治不被限制,民主这种理想就新的力的根据的无限威意味着多的暴政。因,一旦多无限的威,那,任何持有不相同解的人便很得到保和尊重。

上所述,民主是断发展着的念,直接民主的主要表形式公投是早期曾被采用的一民主形式,有很多自身的缺点。代民主采取代制民主的形式自由的念引入到民主中克服了些缺点。所以只能公投是民主的一形式,公投不等于民主

(以上由育明教育北京大学政治学辅导团队整理而成,版权归育明教育所有)

二、2007年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

1.宪政

狭义上就是有限政府通过宪法的存在而行的实践从这个,只要政府机和政治程受到章的有效束,就存在政。在泛意上,政指的是一系列的政治价和期望,反映着人希望通建立制政府力的外机制自由的愿望。

2.民主化

民主化就是社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建立和推行代民主政的程。民主化的程需要一方面不地改革作公共威的力,另一方面必的建私域的自立自主的公民社

3.公共政策

意在从规范意上探讨国家、社和公民之的利益制衡,通政治和行政的原理及模型分析对国家、地方和面的政策制定、与评究,量的公共政策提供咨

4.消极自由

伯林自由分自由和积极自由。消自由的意思是不受干涉,即有外部的强制力施加于人。这样人就能按照他或己的意愿意行,只要他不妨碍和干涉其他人的自由。如选择自由,公民自由和私等。

5.多元主义

可以泛的定义为性和多重性的信仰和赞许暗示多性本身就是健康的和得向往的,通常因为它能捍卫个人自由,进论战辩论和理解。应该被广泛地分布于社,而不应该被集中到某位精英或某个统阶级的手里。

(二)简答

1.运用政党理论分析中国共产党的“转型”

育明考研状元解析:

政六十年, 党不仅实现了由革命党的地位向政党的地位的转变,而且在理念、结构和功能方面逐渐实现由革命党角色向政党角色的转变,即党的意断与时,,渐实现从性向世俗性,性到包容性,性到放性的转变,合法性加强;党与国家、社结构渐实现从高度集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向科学执政、民主政、依法政的领导方式和政方式转变;党的功能由逐由冲突的力量向整合的工具转变

2.“公民社会”概念成为近些年的学术热点,试述其学术价值意义

育明考研状元解析:

公民社或市民社Civil Society)是指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和价上的非强制性的集体行于政府的一部分,也不于盈利的私营经济的一部分。而言之于“公”“私”之的一个领域。通常,包括了那些了社的特定需要,了公的利益而行组织如指慈善体、非政府组织NGO)、社区组织专业协会、工等等。

1)对设宪政的意

2)正确认识私人利益,合理合法的保私人利益

3)对自由、平等、正等价的正确理解及推广

4)扩大政治参与,促政府的型,公共治理

3.论述阶级分析方法与阶层分析方法的区别和比较

育明考研状元解析:

阶级学说, 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的重要, 阶级分析方法是克思主的基本分析方法。克思、恩格斯在阶级上的著特点, 是把阶级同所有制系起, 产过来寻阶级划分根据和准。阶级看做经济的人格化,是经济关系的社承担者。阶级力量之间围绕治地位形成的相互系和相互斗成了阶级政治基本格局和容。政治分析就是要阶级学说说明政治象,要把政治冲突归结于由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有各阶级以及各阶级团间的利益冲突。而阶层分析主要是社会学究方法,在社会结构越加复杂,分化日益加的今天,针对象是多的社群体,究他的行、心理等。

1)范的差性和包容性。政治学与会学的不同念。但又是相通的,主体的同一性阶级阶层指的都是社会团体,通交往形成的,由某相互接在一起的共同体。其次,象的同一性,都是基于社力和社分工的展而引的社群体分化、分。再次,理的包含性和差性,社群体是大念,包括阶级也包括阶级视野之外,不与阶级统属的社会阶层

2)分依据的差性和一致性。阶层准是多角度多性的。如所有制、财产或收入,职业或行、地位或力及文化技水平等;而阶级是大的集,占有生产资料的情不同而分。

3)功能的差性和互性。首先各有其优势和特色,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其次,作为观察社的一方法和认识手段,都是要在社会发展的程中,解会发问题

之,区别又相一,具有客的和在的系,都有一定的价,是不可相互否定相互取代的。

(三)论述

1.简述近期学术界支持政府干预的主要观点,试反驳或论证

育明考研状元解析:

亚当斯密在《富性和原因的究》中肯定了市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政府被置于次要地位,其义务仅限于于三项职能:保的安全不受其他立社的暴行侵略、保人民不使社中任何人受其他人的欺侮和迫、建立并维持某些公共机和公共工程。一直到20 二十年代,经济于政府部门职能的表述一般都有超出斯密的点范

到了20 世二三十年代,由于本主会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人们开以往的政府不干预经济的立场产生了怀疑,以福利经济学恩斯主义经济学为标志的政府干占据主流地位而完成了一次所周知的嬗变经济学中充斥着论证经济学据此在政府肩头赋予了越越多的能。其要点,其所列的市的表主要有:经济周期、富分化、外部效垄断和公共品等。但直至六十年代,主流经济仍然认为合是有限的,因而政府干的范应当是有限的。20 六十年代始,由于经济势发化,特滞胀现象的出恩斯主渐显出其短期效的弱点,经济自由主再度复兴经济学家的向了“政府失”或“政策无效”,主张还是用市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工具,把政府身上多的能卸下这时的代表人物是芝加哥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和供应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弗等。

到了20 世七十年代,以2001 诺贝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代表的经济学们则论证了由于市中充了不对称的信息,市场参与以作出理性的,市不能有效地配置源,甚至由于其功能不完善而常常会对的利益造成害,这时的市不是局部的、有限的失,而是全面的失。政府和其他机巧妙地全方位地场进行干,以使市正常作。他们还进一步地论证了政府机制在配置源方面不比市更无效率。点已逐渐为当经济界所接受,成流的思想。

以下角度分析:

1)稳定就

2)挽救经济危机

3)住房及信危机

4)宏观调

5)与国资产

2.社会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论述社会公正实现的关键是什么?

育明考研状元解析:

公正或正是政治经济学以及法最常使用念之一,是指公正分配奖励惩罚的道德念,简单就是每得的本分,可以用于包括自由,利、力、富等价的所有社利益的分配中,公正或正义概念是一上充念。

程序正实质性正

用于社平等方面,看做社

义关涉到政治理论讨论最多的核心问题谁应当得到什?在涉及法律正义时通常展和采用各程序性规则来加以解。而社往往遭人争议。涉及到经济学的效率公平等问题

(注:“关键”可答多,比如明确价取向,大力展法律上的程序正,加快经济发展兼率公平等。)

 

三、2008年政治学原理

()名词解释

1.意识形态

法国哲学家特莱西最初创造“意识形态”一词,用以描述一种新的“观念科学”,企图揭示观念和思想由来。根据马克思的理解,它指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是维护阶级利益、保证阶级服从的手段;葛兰西由此阐发了意识形态霸权理论;波普、阿伦特等自由主义者反对将之看作确保服从和顺从的社会控制工具,他们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封闭的思想体系,要求垄断真理,拒绝宽容反对意见;而奥克肖特等保守主义者认为,人类理性及其有限,世界远远超出其所能理解的范围,各种社会救治方案都是夸大理性能力的表现,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抽象的思想体系,宣称能解释和改造世界,事实上,那是对世界的歪曲,他们宁愿相信实用主义和历史传统。

从社会科学的观点来看,意识形态指旨在为某种有组织的政治行动提供依据的一套或多或少具有连贯性的观念,其特点在于:其一,通常以世界观的形式解释或批评现存秩序;其二,提供一个美好社会的构想;其三,勾画了政治变迁何以产生并应该如何发生。

在其历史上,意识形态大都具有贬损的意味,常被视为批判或谴责敌对立场的一种政治武器,20世纪60年代,贝尔提出“意识形态终结”论,但随后,它在政治分析中的作用重新受到重视,其一,意识形态的社会科学定义被广为使用,意味着它不再背负政治包袱并可用于所有的“主义”乎具有行动导向的政治哲学,其二,一些新的意识形态不断出现,如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主义和生态主义,20世纪70年代的新右派和80年代的宗教原教旨主义,其三,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衰弱增强了人们对意识形态的兴趣。

西方思想史上的主要意识形态包括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社群主义、共和主义等,安德鲁·文森特的《现代政治意识形态》对此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

2.帕累托最优

    这是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雷托在关于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中最早使用了的概念,它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它与帕累托改进一样,是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并且在经济学、工程学和社会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后者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在这个意义上,帕累托最优是指没有进行帕累托改进余地的状态;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达到帕累托最优时,会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交换最优、生产最优、产品混合最优。

    帕累托最优对政治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共政策领域。根据这一理念,政治决策应当使现存状况下的全部或部分人获得利益,而不影响他人。

    需要指出的是,帕累托改进并非社会变革和公共政策的惟一指南,卡尔多-希克斯改进为我们的决策提供了新的准则。后者意味着从结果中获得的收益完全可以对所受到的损失进行补偿(这种非自愿的财富转移的具体结果就是卡尔多-希克斯效率)。

3.单名区选制

根据这一制度安排,获选人在选区中获得多数票即为选举获胜。其结果是促使利益集团和政治团体结合成两大政党,在此制度下,第三党可以存在,但没有多少获胜的机会。

它的优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这种制度所创造的两党都会在政治谱系的中心,因为这是选票集中的地方,这有助于遏制极端主义的成长;其二、它使一党在国会中占据多数,无必要建立政党联盟,有助于使之获得明确稳定的授权。

批评者往往认为,它没有公正准确地反映公众观点;它容易促使政党坚守政治中线的黄金定律,这使政治安全但很乏味。

4.历史的终结

    美国著名政治理论家弗朗西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和《历史的终结及其最后之人》中先后提出的概念。此处的“历史”实指意识形态,换言之,在福山看来,自由民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战斗中赢得了最终胜利,成为人类社会的最终归宿,意识形态之争就此结束了。

    作为施特劳斯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布鲁姆的学生,福山秉承了该学派对道德相对主义的敌视传统。他追随法国著名的黑格尔研究专家西耶夫研读黑格尔哲学,最终得出了这一宏大的结论。他是这样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人类的历史本身是由于人具有两种冲动:追求物质利益的冲动与追求承认的冲动。前者导致生产、交换、市场,但这并不构成政治秩序。构成政治秩序的原因在于人们要追求承认,也就是霍布斯所谓的追求荣誉。人类社会追求承认的举动常以战争作为终结,战争导致主奴关系的形成。而自由主义民主给人类找出了一个最终的、基于普遍主义基础上的承认,这才是值得人类社会加以追求的美好生活。

    然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兴起、绿色环保主义的流行等表明,意识形态之争不仅没有终结,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不少国家,如伊朗、朝鲜,明确表示拒斥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历史是否必将终结了仍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

5.远离政治的自由

相当于消极自由,在《两种自由的概念》中,柏林对自由做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重要区分,继承了对古代人的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的划分,并赋予了更深刻的的含义,他所说的消极自由大致相当于贡斯当的现代人的自由,指的是自霍布斯以来英美自由主义思想家所强调的那种不受其他个人或人们强制的自由,换言之,它意味着外在的、人为的限制和阻碍的不存在,公民自由、选择自由、个人隐私等皆属于这一范畴,它有以下特征:

1)它具有内在的价值,而非实现其它价值的手段

2)它是一个近代的概念,关注的是个人呢的权利和活动空间,而不是集体的权利;

3)它仅与政府的控制范围有关,而与政府权力的渊源及形式无关;

4)它是人类所追求的众多美好的价值之一,但并非惟一的价值;

据约翰·格林剖析,积极自由包括三方面的内涵:1)自由不仅仅是缺乏外在干预的状态,同时意味着以某种方式行为的权力和能力;2)自由是一种理性;3)自由意味着集体自决,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都通过民主参与的方式控制自己的社会环境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柏林分析集中在第二种含义上,他认为,积极自由来自一个人想成为自己主人的愿望,其核心是自主,它可能导致两方面的后果,意识由于真正的自由不可得而导致消极遁世主义,如佛教;二是真实自由可以外化为某种国家意志、集体意志或规律,由此可以推出强迫人民自由的结论,进而为极权主义和形形色色的对人的奴役辩护。

    自由主义者往往是消极自由的捍卫者,积极自由的警惕者。

(二)、简答

1.不同权利观的划分理论

育明考研状元解析:

1)权利指的是做某事的资格或正当性。它一般被分为法律权利和道德权利,前者指正式的法律和行为规则,具有强制性;后者通常以道德主张或哲学观点的形式存在,人权及其前身自然权利,本质上都是道德权利;亦有人作出积极权利和消极权利的二分,消极权利观强调一个个体行为不受限制的领域,以免除他人尤其是政府的束缚、强加;积极权利观则要求他人特别是政府提供资源和支持,从而扩大其责任。社会和福利方面的权利,如受益权、受教育权均属于积极权利。

2)权利学说源于17、18世纪的自然权利和天赋权利思想,并为社会契约论者广为阐发,其最初形态为自然权利观,洛克等思想家将之提出,旨在探讨政治共同体的起源和基础即政治合法性问题,它在今天被称为人权,即人之为人的权利,就历时性而言,人权经历了三代的发展:第一代人权指传统的自由权、公民权,如宗教宽容、言论自由等;第二代人权是社会经济权利,如受教育权、居住权、健康权等;第三代人权指和平权、发展权、资源共享权等集体享有的权利。

3)关于权利问题的争论,主要不是围绕着要不要或是否存在,而是围绕着何种权利应当优先的问题展开的:古典自由主义确立了捍卫消极权利的传统,哈耶克、诺齐克等保守自由主义者继承了这一传统,倡导自发秩序和最弱意义上的国家,二战前后的新自由主义者则主张一定程度上的积极权利,前者以格林为代表,后者以罗尔斯为典型;新右派认为福利供给和政府干预会助长个人依赖性、损害经济效率,故而极为谴责积极权利;社会主义者发对私有制及其所导致的社会不平等,从积极权利观念出发,为福利供给和经济干预辩护;社群主义者反对道德权利而主张法律权利,并倡导积极权利和集体权利;生态主义者则将人权夸大到非人类范围,要求给动物、植物以权利;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阶级统治的观念反对普遍、抽象的自然权利和人权观念;保守主义者认为权利导致利己主义,会削弱社会道德规范。

2.左派右派的区分

育明考研状元解析:

1)左派和右派,扼要表示政治家、政党和政治运动的意识形态立场,是描述政治理念与信仰的简略术语。左派支持国家干预和集体主义;右派偏爱市场调节和个人主义。在价值观上,通常认为,自由、平等、友爱、权利、进步、改革和国际主义等带有左翼特征,而权威、等级、秩序、义务、传统、复辟、民族主义带有右翼特征。

2)左派和右派的起源可追溯到法国大革命,它们最初是在革命与复辟之间进行的一种僵硬的选择,其问题在于:未能为无政府主义提供位置;将政治归结为单维的市场—国家划分,忽略了自由主义、权威主义、专制和民主等其他政治区别;不能用来区分新的意识形态:女权主义、生态主义、第三条道路。

3)在中国当代政治中,左派与右派的划分与西方社会不同。在前者的政治语汇中,右一般指具有保守现存秩序与价值的态度,或指代表即得利益的政治集团,左一般指拒绝现存体制的激进政治派别。而在当代中国,由于改革开放以前的官方政治以左的路线为特征,因此,80年代以来继续坚持或比较倾向于这种传统的左的观念与价值的政治势力就成为中国改革以来政治中的保守派。而与此相对应,凡是主张自由开放的激进势力,则在中国体制内的官僚及民间语汇中则一般被称为“右”。在90年代的大论战中,以汪晖、王绍光、崔之元、韩毓海等为代表的新左派比较强调实质平等,并对“文化大革命”等持默认性赞扬的态度,以徐友渔、朱学勤、秦晖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右派)则强调自由、形式平等、人权等价值,并对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持批评的态度。

3.国家要素说理论评论

育明考研状元解析:

1)作为政治概念的国家在英文中与state相对应,指的是在固定疆域内建立主权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实施权威的政治社会。根据马克斯·韦伯的经典定义,国家是垄断了合法使用暴力的权力的机构。

2)国家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建立主权并通过一系列持久的制度实施权威的政治共同体。国家要素说通常有以下两种:国家三要素(人民、领土、主权)和四要素(人民、领土、主权、政府)。具体而言,一个国家必须包含一定的领土和人口。作为政治权威的承载者,主权对国家的意义不容小觑。它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不受限制的绝对的政治统治权。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一定数目的公民联合体,是社会组织中最高的组织。让·布丹(法)指出,国家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区别在于国家拥有绝对的主权,即最高的统治权,包括:(一)立法权(二)宣战和缔约权(三)官吏任免权(四)最高司法权(五)赦免权(六)货币铸造和度量衡的选定权(七)课税权等。最后,政府通常是国家的具体体现。它是在国家层面运行的用以维持秩序和促进集体行动的正式制度过程,其核心功能是立法、行政、司法。

3)国家要素说的批评者认为,它忽略了国家的公共性特征。根据卢梭的观点,国家是“公意”的体现;依据塞缪尔·亨廷顿的论述,国家制度要具有“中立性”,国家利益就是公共利益,国家的“公共性”使之有别于市民社会的私人组织和制度。恰如奥古斯丁所言,如果没有公共性,国家和抢劫集团将毫无区别。

(三)、论述

1.奥尔森关于集体行动理论的论述,为什么团体规模变大集体行动却难以形成。

育明考研状元解析:

1)作为政治行为分析的经典代表,奥尔森(Mancur Olson)《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一书中详尽地阐释了这一理论。其基本假设在于,一个集团为了增进其共同利益或实现其共同目标会采取集体行动。原因在于集团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个人利益,维护个人利益的动机是人们采取集体行动的动力。

2)通过这一研究,奥尔森力图解释社会生活中集体行动的动力和规律。他着重阐述了组织的规模与成员为组织的共同利益而采取集体行动的积极性和可能性之间的关系。

3)奥尔森指出,在一个集团内部,由于集团收益是公共的,所以每个成员普遍存在“搭便车”而坐享其成的行为倾向;集团越大,分享收益的人越多,为实现集体利益而进行活动的个人分享的份额就越小,因而,为集团共同利益而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就越小。大集团由于规模大,成员多,实现“赏罚分明”的成本高,从而形成随其规模的扩大而集团利益难以实现,集团行动趋于困境,集团难以为继走向衰弱的逻辑;小集团由于规模小,成员少,其成员一旦为集团利益而行动,从中获得的收益就会超出他付出的成本,因而更具有凝聚力,更容易组织集体行动,更具活力和创造力。

4)最后他总结到,集团规模与集体行动的可能性成反比;在组织制度中,小集团的行动更果断更有效,所以“当你期待行动时,委员会应小一些;当你希望听取观点时,委员会应该大一些。”集团组织规模与组织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可以解释许多现象,企业兴衰及大国兴衰。

5)作为行为主义和新制度主义的重要代表,奥尔森有效地揭示了集体行动和个人动机的内在关联,阐明了团体规模变大集体行动却难以形成的内在基理。但他显然忽视了组织动员和意识形态操控等手段所能导致的惊人效果。根据米歇尔斯等精英主义理论家的研究,大众比少数人更加易于操控,大规模团体的集体行动也因此并非总是难以形成的。

2.治理与统治两种理论模型的评论

育明考研状元解析:

1)宽泛而言,统治意为控制和支配他人,故而,政府可以包括任何能够维持有序统治的机制,其核心特征是形成集体决策的能力与实施决策的权能,惟其如此,几乎在所有的社会机构中均可看见某种形式的政府,但它更普遍地被理解为在国家层面上运行的用来维持秩序和促进集体行动的正式制度过程,其核心功能是立法、行政、司法,在某些情况下,行政机构被单独用来指代政府。

2)治理是一个比政府更为宽泛的概念,广而言之,它指协调社会生活的各种方法和途径,因此,政府可被视为包括在治理中的组织形式之一,换言之,没有政府的治理是可能的。治理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来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求,它旨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汇总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的增进公共利益。

3)治理的主要模式包括市场、等级、网络和社区。市场利用供求力量建构的价格机制来协调社会生活;等级,包括官僚制和政府组织的传统形式,通过自上而下的权威体系来发挥作用;网络,作为一种平面的组织形式,以实质上平等的行动者或社会机构之间的非正式关系为特征;社区式的治理模式通过社区治理在国家最小干预的情况下结界社区面对的共同问题,从过程的角度来理解为宏观上驾驶和控制和及微观上的参与、互动、协商。通常认为,     

治理有以下四个特征:

A.治理不是一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

B.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

C.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

D.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4)治理的最高境界是善治。它是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和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的一种新的关系,是二者的最佳状态。善治的过程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民间社会是其现实基础,其基本要素包括:合法性(legitimacy)、透明性(transparency)、法治(rule of law)、责任性(accountability)、回应性(responsiveness)、有效(effectiveness)、参与(cicil participation)、稳定(Stability)、廉洁(cleanness)、公正(justice)。

5)治理与统治既有相同也有不同。就前者而言,治理作为一种政治管理过程,也像政府统治一样需要权威和权力;最终的目的都是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就其区别来说,治理与统治有以下几方面的不同:

A.权威主体不同;

B.管理过程中权力运用的向度不一样;

C.管理过程的范围不同:政府统治所涉及的范围是以领土为界的民族国家,而治理所涉及的对象要宽泛得多,既可以是特定领土界限内的民族国家,也可是超越国家领土界限的国际组织

D.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统治的权威主要源于政府的法规命令,治理的权威则主要源于公民的认同和共识,前者以强制为主,即是没有多说人的认可,政府统治照常发挥作用;后者以自愿为主,须建立在多数人的共识和认可的基础上。

优秀学员视频展播

状元经验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7号弘彧(YU)大厦大厦805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 400-6998-626  

上班时间:早8:30-晚9:00 周六日、节假日不休

京ICP备1102902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08682号

Copyright © yumingedu.com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总监:杨士田 法律顾问: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