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研真题 > 2006年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真题解析

2006年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真题解析

时间:2015-06-20     来源:育明考研北京分校     作者:王老师      点击量:1135

2006年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真题解析

一、名词解释 60

  1.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育明考研解析:这一概念是符号学的,在许静的《传播学概论》P34。对于此类郭书上没有而许书上有的要特别留意。相似概念还包括指称理论。

  育明考研育明考研解析:该概念的核心思想是我们使用语言的面貌决定了我们心中世界的面貌。按照萨皮尔-沃尔夫假说,人类不仅仅生活在客观世界中,也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只生活在社会行为的世界中,而是受制于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人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已经成为所处社会表达工具的那种特定语言的支配。认为一个人不使用语言就能基本适应现实生活,或者说语言不过是解决传播方面具体问题的辅助手段,纯粹是一种幻想。每一种语言都由文化规定了形式和类别,人们不仅根据这种形式和类别进行交往,而且用以分析现实,注意或忽略某些关系和现象,树立自己的推理并建构自己的意识。人类是沿着他们的本族语言所奠定的方向来剖析大自然的,因此语言不仅作为学习的途径,而且起着对学到东西进行取舍的过滤作用。语言一方面充当我们观察世界的透镜,一方面又将我们从感觉经验中抽象出来的意义加以分类归档。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地建立在群体的语言习惯上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来自群体的语言习惯所倾向的解释。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揭示的是语言和文化之间特别密切的关系。处理信息的文化需要在漫长的时期里决定着一种语言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在一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说着这种文化的语言,自然也会用文化中的共同观念来处理信息。当一种文化和另一种文化相遇时,常常会出现,该文化中的词汇和语言形式会连同思想和概念一起被另一种文化所借用。我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语言之能够所包含的文化观念会潜入我们心中,因此在每一次传播中,我们的文化总与我们同在,它反映在我们的语言里,并通过我们的语言得到反映。
  而按照指称理论,我们给事物贴上词语的标签,通过交流和互动来创造现实。但是萨皮尔-沃尔夫却认为现实不是被构建出来的,而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指称理论与语言的相对性都探讨社会,文化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但却采取了完全相反的取向。

  2. 公共领域
  育明考研解析:这个概念就是必会的,把它放在名解里,可以谈谈该理论的提出者、理论表述、意义、背景等。这个东西在吴靖的课上就是重点,连郭庆光的书上都有提,哈贝马斯以其交往行为理论试图对以往批判学派的诸多观点进行整合,以寻找到一条普适化的进路。哈贝马斯是批判学派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关于他个人和其理论都要好好掌握。后面几年的不少论述题也考到公共领域的问题,而且网络和新媒体也可以用公共领域来分析。
  育明考研育明考研解析:公共领域是哈贝马斯在其1962年出版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被提出的,从此它成为欧洲主流政治话语的一部分,欧美各国学者的专题性著作和论文层出不穷,公共领域与传播媒介的关系受到高度审视。哈贝马斯所谓公共领域,指的是介乎于国家与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它凸显了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互动,其由来可上溯至古希腊时期,当时出现了“公”(公共事务)与“私”(私人事务)的分化。
  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向所有公民开放这一点得到了保障。在每一次私人聚会、形成公共团体的谈话中都有一部分公共领域生成。然后,他们既不像商人和专业人士那样处理私人事务,也不像某个合法的社会阶层的成员那样服从国家官僚机构的法律限制。当公民们以不受限制的方式进行协商时,他们作为一个公共团体行事——也就是说,对于涉及公众利益的事务有聚会、结社的自由和发表意见的自由。在一个大型公共团体中,这种交流需要特殊的手段来传递信息并影响信息接受者。今天,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就是公共领域的媒介。当公共讨论涉及与国务活动相关的对象时,我们称之为政治的公共领域,以相对于文学的公共领域。

  3. 两级传播
  育明考研解析:属于效果研究方面,主要把握提出者、核心内容、提出背景、意义、评价就行,这些在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中都介绍得很详细。若想答得更加完美, 可以谈谈后来的发展,即罗杰斯在创新扩散中的多极传播,这在巴兰和戴维斯的《大众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一书中有。所以说,要对知识进行整合,基本上郭的书是最基础层面的,而巴兰那本有理论进一步发展的介绍。相关概念:意见领袖,政治既有倾向,有限效果范式,可拉帕,强化,选择性过程 这些都应该熟记。
  育明考研育明考研解析:传播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拉扎斯菲尔德于1940年主持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总统选举中选民们政治倾向的改变很少直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人们之间直接的面对面交流似乎对其政治态度的形成和转变更为关键。通常有关的信息和想法都是首先从某一个信息源(如某一个候选人)那里通过大众媒介达到所谓的“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那里;然后再通过意见领袖把信息传播到普通民众那里。前者作为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信息传达的过程,后者作为第二阶段,则主要是人际影响的扩散。这就是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它使人们认识到大众媒介渠道和人际传播渠道在人们信息获取和决策(态度形成和转变以及具体的行动)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
  在创新的传播扩散中,两级传播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受众对创新的采用由以下阶段组成:认知,说服,决策,使用和确认。在两级传播模式的诠释下,大众传播在人们的认知阶段具有重要作用;而在说服和决策阶段,人际传播的影响更显著。因此,尽管在技术传播时,受众同时既处身于信息传播的覆盖中,也处身于人际传播的扩散网络中,但两者对于受众采用新技术的影响是不同的。既有前述采用过程阶段上的不同,也有更为复杂的传播行为差别。
  后来,罗杰斯综合了信息流的研究成果,发展出他的扩散理论,这个理论被看作是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的拓展。现在认为这些概念仍然有效的理论家在谈论多级传播。

  4. 能指/所指
  育明考研解析:此概念属于符号学相关的知识,算是是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几个基础概念之一。在李彬的《传播学引论》和小约翰的《人类传播理论》这些书上都有,在中国传媒大学编的《传播学精编》上也有。06年后的北大传播学的考研题正在逐渐的摆脱原来的面貌,开始对一些更深层知识的考查,如对符号学的考察,这毕竟比“议程设置”之类的基础概念更深层一点。所以说要把传播学知识框架整的齐全一点,参考传播学相关的书目,把书中没有的知识都给整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实际上,《传播学精编》每一部分的后面都还有推荐阅读的与该部分相关的书目,相当全。基础知识复习巩固的基础上,不妨读读这些书,免得考到一些看都没看到过的概念。相关概念:共时态/历时态语言/言语 隐喻/转喻
  育明考研育明考研解析:“能指”和“所指”都是索绪尔语言学的术语。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能指”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比如英语的“tree”这个单词,它的发音就是它的“能指”,而“树”的概念就是“所指”。“能指”和“所指”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但是,索绪尔认为,某个特定的能指和某个特定的所指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比如在“树”这个词中,树的概念和“树”的特定发音不是必然结合在一起的,“树”在英文中的读音和在法文、拉丁文中的读音明显不同,但却都能表达了“树”的意思。这就是符号的任意性原理。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是索绪尔语言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它支配着索绪尔的整个语言的语言学系统,是头等重要的。

  5. 霸权
  育明考研解析:这题属于批判学派的知识,在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一书上有很详细的解释,基本按郭书答就够了。另外,我们发现,对批判学派和符号学这类的知识主要还是放在名词解释题中,因为可以不要求展开论述。但是如果不对这些概念有真正的理解,通常答出来给人的感觉会很生硬,这样是不能得满分的。所以大家最好对这个概念有很好的理解,最好是看过相关的具体全面的论述,
  育明考研育明考研解析:霸权概念主要是指统治阶级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和领导。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认为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确保他们社会和文化上的领导地位,劝诱被统治阶级接受它的道德、政治和文化价值。其核心的观点是文化支配权不是通过剪除其对立面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将对立一方的利益接纳到自身来维系的。传媒是国家机器,但它和监狱法庭具有强迫性不同,它要通过制造赞同来实施统治。大众文化不是一个单向灌输的过程,而是一个谈判和斗争的领域,不仅是支配的,而且是对抗的,不仅包括获得霸权的努力,而且包括对各种霸权的抵抗。
  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包含三个主要的理论层面,即统治权和领导权,市民社会,以及知识分子阶层。它给文化研究包括大众文化研究带来了崭新的启示意义,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大众文化要么褒扬要么贬抑的看法,使得人们以新的视角去反思大众文化,重新界定大众文化。他突破了前人功利的结构主义和浪漫的文化主义,以文化争夺霸权相互抗衡的全新观点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同时他给文化研究以重要启发。使得它得以关注文本世界的复杂性,从而摆脱了狭隘的阶级视角。
  葛兰西的“霸权论”分析了意识形态对于社会体制和政治变革的重要性,因此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就必须颠覆它的“文化霸权”,即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而在这一过程中,大众传媒成为夺取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工具和场所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控制”思想则论述了大众媒介作为意识形态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否定性、悲观性,他们在面对庞大的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媒介时,深知个人的渺小和媒介的无奈,只能怀抱着一种“文化赎救”理想,苦苦探寻“赎救”的可能途径,发出“没有希望”的诅咒式呼救。大众传媒在法兰克福学派的论述中,就是国家用来维护意识形态、传递统治阶级意志的工具,甚至它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直接履行着意识形态的社会控制职能,维护着国家统治的合法性。

  6. 概念化
  育明考研解析:这是一道研究方法的题,而且并不是常见的如“深入访谈”这样的题,它属于研究方法中的方法论层面。北大2006的另一特点就是对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强调,这在综合知识那张试卷上也有明确的体现(最后一题,研究设计)。方法这一块,最好还是精读一下袁方的《社会研究方法教程》,才能对方法论和具体方法都有具体且系统的了解。
  育明考研育明考研解析:通常,我们通过对于词语用法的一个含糊而笼统地约定系统来进行日常交流。尽管所表达的意思不是完全相同,但大概都能明白所要表达的意思。对于日常生活而言,这种不精确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然而对于科学而言,却容不得半点含糊和不精确。因此,如何明确概念的定义,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在什么意义上、运用怎样特殊的用于来作出精确的说明,是从事人文社学研究所首要要面对的问题。
  概念化是社会学研究方法术语conceptualization的直译,即对研究对象的概念进行抽象定义。是用文字来概括地说明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将概念所指的某类现象与其他现象区分开来。简言之,抽象定义是在抽象层次对概念的界定。通常,概念的界定是通过观察和经验得出的,也是一个达成共识性定义的过程。
  进行抽象定义可经由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将概念分解,即从不同角度或方面对概念所指的现象进行分类;(弄清概念定义的范围);第二步是从各种类型中抽出它们的共同属性和特征,对概念下抽象定义。在具体操作上,过程是:首先弄清概念定义的范围。其次,确定定义。抽象定义是在抽象层次对概念的界定,它没有说明与概念相对应的各种具体现象。要实现后者,就要对概念进行操作定义。

  7. 操作化
  育明考研解析:跟上一个概念紧密相关,此概念是社会调查方法特别重要的一个步骤,刘德寰老师很强调这个做法,在他上的《媒介分析》课上,布置了对概念进行操作化的作业。相关概念:效度/信度 自变量/因变量 系统误差/随机误差 实证主义/人文主义
  育明考研育明考研解析:操作化是operationalization的翻译,也称具体化,或分解化。所谓操作化是依据抽象定义所界定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提出一些可观测的调查指标或调查项目来说明如何度量一个概念。概念的操作化过程,就是通过抽象定义和操作定义一步步从抽象层次下降到具体的经验层次,使概念与可观测的具体现象对应起来。它是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定量研究的一种方法。此种方法在现代社会调查研究中被广泛地应用。操作化是现代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必经的一个阶段。
  通过操作定义,概念就转换为变量形式。 如,“工业化”操作化为“汽车产量”、“每百户电话拥有量”、“非农人口所占比例”、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等。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可用工具(火车、汽车、计算机)、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等划分;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妻及其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比重——由一国或地区中核心家庭的比重说明;城市——可由人口、人口密度、经济生活状况等说明。
  操作化的作用之一,在于使概念或命题具体化,使调查研究得以进行;操作化的作用之二,在于使概念或命题量化,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进行,避免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的片面性。操作化的作用之三,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是建立在量的基础上,使定性分析及结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不是一种主观的臆断。
  概念和命题的操作化步骤是(1)明确概念的确切涵义.2)进行探索性研究确定概念操作化的框架。(3)对概念或命题进行分解。所谓分解就是将整体分解为部分,将复杂的事物或命题分解为简单的要素,然后对各个部分或要素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4)确定命题的评价体系,就是指在设计操作化框架中,确定各部分或各因素在整体框架中所占的地位或权重,也就是把命题分解为若干部分或若干因素之后还须确定每一部分或因素在整体中所占的地位。

  8. 随机抽样
  育明考研解析:又是一道研究方法题,这题很平常,应该得分。
  育明考研育明考研解析:概率抽样也称随机抽样。概率抽样就是使总体中的每一个单位都有一个已知的、不为零的概率进入进入样本的抽样方法。具体说来,概率抽样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概率抽样是以随机原则为基础的。(2)概率抽样必须通过一定的随机化程序来实现。(3)概率抽样的抽样误差是可计算和可控制的。
  概率抽样的方法主要有五种:1、简单随机抽样,即对总体单位不进行任何分组排列,仅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中抽取样本,以使总体中的每一个单位均有同等的被抽取的机会。它是其他概率抽样方法的基础。2、等距抽样,它是首先将总体中各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根据样本容量要求确定抽选间隔,然后随机确定起点,每隔一定的间隔抽取一个单位的一种抽样方式。是简单随机抽样的变种。3、分层抽样,就是先将总体按照一种或几种特征分为几个子总体(类、群),每一个子总体称为一层,然后从每一层中随机抽取一个子样本,将子样本合在一起,即为总体的样本。4、整群抽样,即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划分为一些子群体,每个子群体作为一个抽样单位,用随机的方法从中抽取若干子群,将抽出的子群中的所有单位合起来作为总体的样本。5、多阶段抽样,即抽样的过程分为两个或几个阶段来进行。它是在整群抽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体抽样方法是:首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若干个子群,然后再从抽中的子群中抽取低一级子群,这样逐次往下经过多阶段的抽样,直到最终抽出所需的样本。

  9. 霍桑实验
  育明考研解析:这题够变态,貌似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一书上的一个脚注。这个概念我记得本科上“组织传播”的课时,老师有详细介绍。不过叫我答我也只能说出个大概。
  育明考研育明考研解析: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总称。内容:本来是想通过控制实验发现照明强度和福利条件、访谈计划、群体等对工人效率的影响,却发现了完全出乎意料的结果——霍桑效应,即由于观察者的存在、人际关系、心理过程等对工人的行为造成的影响。
  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的因素,这对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以前的管理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霍桑实验证明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成员,因此,要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还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去努力梅奥根据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为西方管理科学和管理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但也有人对霍桑实验提出批评,认为它带有推论的性质,缺乏客观性。另外,实验本身也是对控制实验法应用于社会学研究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10. 培养理论
  育明考研解析:这个传播学效果中的基础理论,是本传播学相关的书都会有,所以是必得分。另外,进一步拓展可参考巴兰和戴维斯的《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因为此书提到了格伯纳是通过有限效果范式和传递视角的研究工具,进行与仪式视角和社会互动论相关的研究,站在了社会科学和批判研究的结合点上。对于效果研究的各个理论一定要滚瓜烂熟,并且在此基础上了解一些他们外延和最新的发展,这样才能有亮点,是你在评卷人眼中脱颖而出。不过毕竟是名词解释,提一提就行。相关概念:暴力指标文化指标 冰川期类比(ice-age analogy 卑鄙世界指数 主流化 电视的3B ;与传播学相关的热点概念:马太效应 二八法则 长尾理论 鲇鱼效应.
  育明考研育明考研解析:培养理论又称涵化理论、教养理论,它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电视媒介在当时所发挥的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负作用,美国社会的暴力犯罪和其他犯罪十分严重。格伯纳等人在美国政府专门成立的"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的支持和赞助下开始了"培养分析"的研究。
该理论的主要主要内容是:
1)对电视观众来说,电视实际上主宰和包容了其他的信息、观念和意识的来源,所有接触这些相同消息所产生的效果,教导了共同的世界观,共同的角色观和共同的价值观,即是伯格纳等所称的教养作用
2)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世界发挥着巨大的阿影响,这种印象不是短期的,而时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养”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对现实的看法;
3)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于潜移默化中;
4)电视媒介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意识的"主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主流"作用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影响,而且其效果也是因为传播的内容而异的;
5)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场景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场景有重合时,会大大提高教养的程度。即所谓的"共鸣"
  培养分析是整个“文化指标研究”——包括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培养分析的一部分。其目的是考察大众传播的特定倾向所造成的社会效果。
评价:1)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成员对社会的"共识"中的巨大作用。2)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传媒的倾向会带来或好或坏的社会效果。3)包含对资本主义大众传媒的批判和要求改革的观点。4)教养理论可能适合于特定种类的电视节目,但可能不支持总体上的电视内容,期待整体的电视观看产生教养效果是不合理的。

  二、简答题 60
  1. 传播学定性研究中的深度访谈的主要特点
  育明考研解析:做题首先要读题。对于问答题 ,破题是很重要的,审题不清可能导致整个答题错误。这个题的限定词很明确传播学定性研究,这样就把深度访谈这样一个在多学科广泛借用的方法限定了,其实说传播学基本上就是说在社会学定性研究中。相关概念:焦点小组法/访谈 参与式观察 民族志 投影法 文本分析
  答案:深度访谈,是非结构式访谈的一种。是指为搜索特定的经验及其行为动机的主观资料而做的访谈,访谈是机动的或结构松散的,常用于个案调查。深度访谈和重点访谈一样,充分允许探索和深究在访问中发现的意外因素。从根本上来说,深度访谈是一对一访谈(个人访谈)的变种。深度访谈独立于一对一访谈,主要原因如下:
1)深度访谈采用的样本更小。
2)深度访谈能够发现被访者给出针对某一问题具体回答的详细背景原因。该方法能够获得被访者在观点、价值观、动机、记忆、经验,以及感情等方面的信息。
3)深度访谈持续的时间较长,与调查研究中采用的个人访谈一般仅持续几分钟的情况不同,深度访谈通常会持续几个小时,而且需要多次这样的访谈。
4)深度访谈的对象不同,采取的访谈问题和过程也不尽相同。在个人访谈中,对所有被采访者的问题的都是一致的,深度访谈允许根据被采访者的回答提出新的问题。
5)深度访谈可以受到采访气氛的影响。与个人采访不同,深度采访的成功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融洽的氛围。
  深度采访的程序中界定研究问题、征集被采访者、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步骤与个人访谈的程序类似,深度访谈的特点如下:
1)被访者的报酬通常比较高。
2)采集到的数据量非常大,分析工作可能要花费几星期到几个月的时间。
3)在访谈过程中,被访者可能变得非常疲劳和烦躁。因此,深度访谈通常比访谈安排在数个不连续的时间段中进行,每个时间段的长度为几个小时,这也延长了数据采集花费的时间。
4)因为时间上的限制,预先安排好整个深度访谈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尤其当被访者公务繁忙时更为如此。
5)小样本获得的结论不能推广到产生小样本的目标群体。
  深度访谈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提供丰富的细节信息。同时,与传统的访谈方法比较,对于一些敏感问题,深度访谈可以提供更为精确地信息。另外,对于某些组织和群体来说,深度访谈可能是唯一可用的研究技巧。如研究员试图研究美国参议员的媒介使用习惯,采用参与式观察使不可行的。同时抽取样本让他们花时间填问卷,操作起来也很困难。但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人将愿意接受采访者的深度访谈。
其欠缺的地方在于一、研究结论的普遍性有时不够充分。深度访谈绝大多数情况下的采访对象都是非随机样本。由于深度访谈在程序和内容上没有标准化,造成每个被访者的回答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差异。或者某一被访者被问到的问题,在其他被访者那里没有提及。二、其另一个不足是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采访者偏见的影响。尽管经过了培训和练习,部分采访者仍然会通过提问的重点、非语言的暗示,或者语音语调中无意中流露出他们的态度。这种情况对被采访者提供信息的有效性很难准确度量。三、最后,深度访谈中的数据分析也存在问题。研究者如果没有亲自参加访谈过程,他们从采访者手中拿到的采访记录充斥着采访这个人的解释,这样的记录和研究者自己亲自进行采访获得的数据大相径庭。

  2. 传播学研究性论文前一般要进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的意义何在
  育明考研解析:又是研究方法中的方法论层面的题目,这题主要是关于文献这方面的。实际上是一道跟实际研究关系很紧密的问题,因为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阶段都要写毕业论文,所以都会涉及文献综述这一块。
  育明考研育明考研解析: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1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
2)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3
)小结,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4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期刊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文献综述是为了使研究性论文的选题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在论文开题之前必须作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在研究性论文的写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首先,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在研究开始阶段,文献综述的写作使研究者查找研究课题的历史、现状、当前争论的焦点及发展趋势的情报资料,能够帮助科研人员了解本领域的全面情况。综述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进行知识更新,让我们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对某种专题的内容、意义、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有个较完整、系统、明确的认识。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在文献综述时,研究者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2)再次,文献综述要求作者在对文献资料进行综述时要在忠实文献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同时要有自己的分析和评论。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但同时也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这能鼓励研究者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
3)最后,文献综述在研究者对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论之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文献综述能使研究选定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也就是说不会重复前人的研究,以至于浪费时间精力等资源。同时也是自己的研究能建立在坚实的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实际上,知识的丰富和发展就是要靠这种一代代研究者的不断研究、不断积累、不断修正。正如牛顿所说他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其中巨人的肩膀就是前人的研究成果的积累。

  3. 简述席勒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主要观点
  育明考研解析:这题属于批判学派的类别,包括其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应该先把席勒介绍一下,再将该理论的起源发展、核心意思、评价等介绍清楚。另外,要提醒大家一下,对于批判学派各个流派的记忆一定要建立“框架”,抓住理论流变的脉络,否则答起来就会只是一团乱七八糟的东西,没有体系和逻辑性,给评卷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还有要想得高分,最好能答出一两句郭书上没有的内容。具体可看潘知常的《传媒批判理论》。
  育明考研育明考研解析:赫伯特•席勒,作为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在当代西方传播学批判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美国批判学派的先驱。他一生中一直是一位富有争议的人物,撰写了许多著作,分析了美国大众传播媒介的政治经济特征,对世界范围内的批判思路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成名作是1969年的《大众传播与美帝国》,另外还有《思想管理者》、《传播与文化政治》、《超越国家主权》等著作。
赫伯特.席勒在1969年出版的《大众传播与美帝国》一书中提出了“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他在本书中揭露了一般传播研究忽略的重要事实:自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和军方便一直积极支持电子工业的巨头,使其获得利润丰富的经济合同和有利的频率资源。国家和媒介在推动其本国资本进行全球化经济扩张中也竭尽全力,从而揭示而大众传媒与美国政府、军事工业构成联合体,共同控制美国社会的传播实质。通过对传播这种独具慧眼的分析,国家便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相互联系的结构中了。他指出,美国文化的输出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与文化输出有关的大众传播媒介,很多是受美国国防部和跨国公司控制;二、美国提倡的信息自由流通主义实际上是美国意识形态君临他国的代名词,因为发展中国家大众传播事业不发达,没有什么信息可以流入美国;三、美国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电视节目,是一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濒临灭亡。席勒认为,美国媒介向海外输出思想,其基本动力是来自大广告大公司。在加拿大、亚洲、非洲,当地面临的不仅仅是消费市场日渐被美国产品所占领,而且他们的文化市场、思想市场也逐渐被美国文化和媒介所掠夺。
席勒认为,文化帝国主义即,在某个社会步入现在世界系统过程中,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实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它表现在跨国集中和垄断,以及由此形成的信息单向流通所导致的文化后果。文化帝国主义的特点:一、以强大的经济和资本实力做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扩张。二、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也就是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全球性的文化分配。三、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传播实现的。
  席勒以结构性的视角论述了美国的政治军事部门联合体怎样通过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控制,对全球进行文化输出,以达到其控制目的。文化帝国主义是新帝国主义的一个派生概念。     席勒的观点是从一个侧面对长久流行于西方的现代性话语的一次反拨,揭示了发展中国家所谓现代化的实质,即发达国家的文化和经济殖民,与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等都属于同一框架大众传播媒介在其中发挥了核心的制度化功能,所以文化帝国主义被进一步发展为“媒介帝国主义”。

  4. 简述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早期发展的贡献
  育明考研解析:据一位师兄说,芝加哥学派和公共领域是吴靖女士特别喜欢的提的两个概念。不过确实,芝加哥学派考得很多次。答案主要参考罗杰斯的《传播学史》。
  育明考研育明考研解析:芝加哥社会学派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围绕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形成的社会学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哲学家杜威、社会学家库利、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帕克等。芝加哥大学率先创立了社会学,继承了齐美尔的社会学思想(关注社会交往和冲突),主导了早期的美国社会学研究。库利发展出了“镜中我”和“首属群体”的概念,米德提出了“主我”和“客我”的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帕克阐释了“社会距离”的概念,这些思想继承了齐美尔关于社会化的思想,在关注社会整体的同时将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焦点,并系统的阐述了符号互动论。
芝加哥学派为传播学的初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首先,在传播学理论上,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建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他们认为,人类和社会的存在,都需要传播。他们攻击对于人类行为的直接解释,取而代之的是符号互动论的观点。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类通过与其他人的互动来认识他们自己是谁,人们借助于与他人的人际传播而建立意义。同时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面临各种城市问题而能继续生存下去的一种可能手段。芝加哥学派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进行了关于电影对儿童的影响的佩恩基金研究,这些研究为许多后来的传播效果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早期的模式。同时,它也构筑了后来的以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型。
再次,在传播学研究方法上,杜威确立了实证哲学,相信科学实验能够为认识世界提供基础。芝加哥社会学派为美国社会学的研究奠定了经验的基础,赋予美国社会学一种应用和改良的影响,并开展了早期的传播学效果研究(关于电影对儿童影响的佩恩基金会研究)。
(要是大家觉得回答得字数还是太少,不妨把符号互动论、米德的主我客我、佩恩基金研究展开说一说。)

  5. 区分大众(mass)公众(the public)人群(crowd)和群体(group)概念的区别
  育明考研解析:这一堆概念放在一起考查,让人感觉很惊艳。基本可以参考郭庆光《传播学教程》168页里面的内容。大众的概念在大众社会理论那部分,群体在群体传播部分。
  育明考研育明考研解析:大众是随着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概念。这种理论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进入大众社会的一个分界点。在这个时代,作为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过去的那种传统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已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大众。大众的主要特点是:(1)规模的巨大性—— 在数上超过其他社会群体或集团;(2)分散性和异质性——广泛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其成员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3)匿名性——成员之间互不面识,对试图进行大众操作的社会精英来说也难以把握的对象;(4)流动性——大众的范围依对象问题而时有变化,其成员是流动的;(5)无组织性——大众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因而不能作为一个主体而自主行动,大众行为主要是在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的;(6)同质性——大众成员虽然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但又有同一的行为倾向,因而具有同质性,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作和影响。
公众虽然也是规模巨大而且分布范围广,但这个概念一般指社会上围绕共同关系的社会事务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他们是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其行为是有理性的。因此,卢梭曾把公众成为民主政治的基础,认为公众的意志——“公意”代表了共同体的最高意志,是不可摧毁的。公众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
人群状态下的人群。它的规模虽然大于小群体,但通常局限于一定的物理空间之内;人群通常具有匿名性、情绪性、暗示性和感染性,能够从事一定的集合行为。不过人群一般是由临时参加或卷入事件、活动的人们组成的,并不具备成为稳定的社会构成体的条件。
群体,是指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群体的本质特征在于,首先群体的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其次,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从内容上包括:1)、初级群体:由血缘、地缘构成的群体,例如:家庭关系、亲属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乡亲关系等;2)、复合群体:是由个体的生理及社会特征而自然形成的,例如:性别、年龄层、职业、社会阶层等。群体存在的基本条件是:全体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即动机。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

  三、论述题 30
  从方法论角度谈谈你对传播学研究范式的理解。
  育明考研解析:这个是方法论的题,凡是这个概念在袁方的《社会研究方法教程》里有很具体的说明;大家可再结合一下传播学研究谈谈。这题传说是当年的大规模杀伤力性武器,因为基础传播学书目上很少有提到这个概念的。能回答出一些的应该主要是看过《大众传播学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一书的。
  育明考研育明考研解析:“范式”是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在很有影响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并系统阐述的。 “范式”这个字来自希腊文,原来包含“共同显示”的意思,由此引出模式、模型范例等义。在文法中,表示词形变化规则。库恩在此基础上用这个字来说明科学理论发展的某些规律性,即某些重大科学成就形成科学发展中的某些模式,因而形成一定观点和方法的框架。也可简单看作是“规范”。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库恩对范式有许多解释,但基本意思是认为,范式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认识世界的框架和价值标准,是集信念、理论、技术、价值等为一身的一个范畴。后来,库恩认为范式很接近于“科学共同体”这个词,把范式理解为科学共同体所共同具有的信念、价值、技术手段等总和,这些信念规定了他们的理论体系、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概念框架,形成该学科的理论传统,并规定着其发展方向。
目前,学界对于范式理论的一般解释是:范式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综合,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它是指研究问题、观察问题时的角度、视野和参照框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科学家集团都有不同的研究范式,因此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规则并非统一、规范的,而是因人而异的,随历史发展而变化的。如果非要简单的概括的话,它的内涵有两层意思:(1)科学共同体的共同承诺集合,简言之,就是约定;(2)科学共同体共有的范例。
从整个国际传播学界来看,目前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主要存在着三种传播研究范式,即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诠释研究范式以及批判研究范式。这三种传播研究范式当然在本体论与认识论上都存在着差别。它们的差别首先来源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分。社会科学想仿效自然科学,因此主张价值中立,认为学者必须不带个人偏见地去揭示纯粹的客观规律;而人文学者认为价值中立是无法真正做到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不仅是可以的,而且也是必然的。这样一来,如果说社会科学主要是想揭示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那么人文科学的价值关怀已经让研究工作还带有了一点揭示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性质。前者在传播研究中直接产生了传播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强调客观,强调实证,强调规律性;而后者在传播研究中又可以分为两支,在具有价值导向的前提下,一派强调理解,这带来了传播的诠释研究范式;另一派强调批判,这带来了传播的批判研究范式。

优秀学员视频展播

状元经验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7号弘彧(YU)大厦大厦805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 400-6998-626  

上班时间:早8:30-晚9:00 周六日、节假日不休

京ICP备1102902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08682号

Copyright © yumingedu.com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总监:杨士田 法律顾问: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