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笔记课件 > 2015年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笔记

2015年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笔记

时间:2015-06-20     来源:育明考研北京分校     作者:王老师      点击量:874

霍桑试验


  霍桑试验 (Hawthorne Effect),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其后,从1927年到1932年,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教授持续多年对霍桑实验结果进行研究、分析。霍桑一词源于用于实验的工厂,它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座落在芝加哥的一间工厂的名称。 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影响条件(如照明强度、湿度)以及心理影响因素(如休息间隔、团队压力、工作时间、管理者的领导力)。试验发现:

1、改变工作条件和劳动效率没有直接关系;

2、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是员工情绪,而不是工作条件;职工是“社会人”。

3、关心员工的情感和员工的不满情绪,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企业来除了正式组织,还存在非正式组织。

霍桑认为企业中不仅存在“正式组织”,还存在人们在共同劳动中形成的非正式团体,他们有自己的规范、情感和倾向,并且左右着团体内每个成员的行为。譬如湘军中的哥老会,学校里的同乡会。“非正式组织”对组织既有利,也有弊。管理人员要想实施有效的管理,要注意在非正式组织的感情逻辑和正式组织的效率逻辑之间保持平衡

 

 


报纸——手机报——报网融合——报纸消亡论

报纸是一般以散页形式连续出现的,以刊载新闻和评论为主的公开发行的定期出版物。是第一个大众传播媒介。

报纸发展初期,报纸发行受印花税、保证金制度与审查的三重控制;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报纸起到启蒙大众思想的作用;而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报纸的言论空间加大,同时也开始了分众化进程;新媒体时代,开始网络化、电子化进程。

 

大众报纸(廉价报纸、便士报)的特点:

19世纪30年代出现,标志着近代大众传播的开端(以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和《先驱报》的创刊为标志)。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大众报纸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大众报纸与政党报刊不同:

①大众报纸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观点纸—新闻纸,政党经费运营—市场化和企业化运营。

②发行量大,一般为几万乃至几十万份。

③价格低廉,一般人都有能力购买。

④内容以新闻、信息、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

⑤以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为读者对象,面向“分散的、异质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大众”;

⑥广告收入成为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

 

报纸/印刷媒介优点:①轻便灵活,可随身携带。

②比较有深度,长于理性分析。

保存性强,可重复阅读

印刷媒介更能适应分众化趋势。

选择性强(厚报时代),读者拥有主动权。

报纸劣势:①时效性差:与电视、广播和网络相比。

②感染力差:缺乏真实的现场感和强烈的感官刺激。

互动性差。

④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文化程度。

 

发行螺旋:指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所占的广告份额超出其发行份额;而发行量少的几家报纸的广告份额小于其发行份额。这种发行螺旋的状况会导致报业的马太效应,即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大量广告流向优势报纸,从而加剧弱势报纸的经营困难。

 

数字化时代报业面临的挑战:

①发展观念有待更新

②受众不断流失

③广告遭遇分流

④产业价值链受侵蚀

⑤缺乏有效的市场分割,同质性高,可替代性强

僧多粥少,激烈竞争的时期:①本行业间的竞争;②不同媒体间的竞争。

过度竞争,马太效应,广告收入和受众遭到了新媒体的双重分割。

传统出版业正在遭遇读者群萎缩、原料成本上涨的双重压力。

 

我国报业的现状

1、报纸广告的下降:面对互联网冲击的转型,与互联网的链接——手机报,报网互动,报纸裁员(纽约时报、中国报纸)

2、都市报被强化(娱乐化),党报地位衰落(走向)

3、娱乐化导致报纸同质化。报纸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矛盾。地铁报、免费日报

4、(重要)报纸社论仍然红火(南方周末社论),但报纸仍有传统地位

5、报纸改版:晚报,周报,号外,都市报

6、报社记者生存现状:假包子事件——报业记者生存状态

7、假新闻,新闻寻租,隐性采访,跑口制,新闻专业主义

8、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华尔街日报改版,时代周刊(亚洲版VS国际版)

 

报纸会消亡吗?美国主流大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从2009年4月起停出印刷版,改用电子邮件发送网络版报纸给读者,引发了“报业消亡论”的悲观论调。

1)报纸仍有一定的受众群体,人们的阅读习惯并未完全改变。

2)新技术、新媒体为报业变革提供了手段和途径:新媒体与纸质媒体相互依存,报网互动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增加了报纸的品牌影响力。

受众范围扩大

沟通更加方便

经营成本降低

报业业务的数字化

出版形态多样化

实现报业数字化,同时探索新的强调内在质量的集约型报业经营模式。

3)在“融媒”时代,报纸的外在形态不再是传媒间的本质差异。各种传媒实际上正在或已经融合为数字化传媒,只是外在形态为了适应不同的接收需要而表现出接收终端的差异。

4)从历史发展来看,新媒介是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产生出来。当新的媒体形式出现后,传统的媒介形式往往不会死亡,而是继续演进和适应新的情况。每一种新兴媒体的出现,都不同程度的丰富了人类社会交往的形式,各媒体间能够共存共荣,共同发展。

故报纸不会消亡,而是正经历一个转型期。

 

策略:

转变观念,树立“数字报业”新观念

留住现有受众,培养未来年轻受众

创新广告经营,开拓多种经营渠道

发挥内容优势,重塑产业链

  利用篇幅可伸缩的优势进行扩版,以更多的篇幅提供更多信息、更深刻的分析。

崔保国教授认为,未来的报纸必须建立三个平台,数字平台、网络平台和移动平台。

 

数字报业包括两方面:①利用数字技术改造本身传统的生产方式,包括印前、印刷、发行、管理等各个环节;②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报业核心竞争能力与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深度融合。

 

新一代电子报纸:终端融合——报纸与网络融合

新一代电子版纸既不是印刷报纸的简单翻版,又不是新闻网站的一种简单沿袭。其特点是:

①兼具印刷界面和电子界面的阅读特点。

②网络补充传统发行渠道。与网站的信息发布方式相互补充。

③沿用收费订阅方式。(零收费?)

④电子报纸目前还不能构成对报纸的威胁

 

数字化报纸的传播优势:

传播时效快,覆盖范围广

信息容量大,传受互动强

产销成本低,分析读者易

 

数字报业的问题:

总将优秀的记者留在出版业,这就意味着网络编辑的素质相对较低。而商业网站则高薪雇用更加有经验的员工。

“电子版”不足以实现“网络化”。没有IT行业成熟的资本运作和人才管理机制,也绝不可能实现这种面向未来的“转型”,充其量就是做个内容提供商。

 

报纸e化策略:报纸e化与电子版不同,在理念与操作上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具有品牌优势的信息生产团队,信息生产优势

强力的资本纽带,一个强大可塑的网络平台

围绕产品需求的整合了各项互联网技术的新型技术平台

千方百计创造便于读者快速阅读的编排方式

有限的绝对独家信息+同类信息的网络链接导引+“专业博客”(评论、专栏作家)+互动空间+BOB信息(分类广告),也有可能成为未来报纸的基本样式。

 

手机报:手机报开启了微阅读时代,它是一种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推出的报刊阅读形态,将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彩信手机上,从而实现短信新闻、彩图、动漫和WAP(上网浏览)等功能。相对于传统报纸,手机报更强化了时效性,实现了信息的即时传播和接收;提高了互动性,实现了传播流程的反馈;更有表现形态的多媒体优势,图文声并茂。目前,手机报在内容上仍简单地拷贝传统报刊,有待探索“个性化”的报道方式;在赢利模式上,将从目前单纯依靠用户订阅费到向广告收费开拓。手机报的普及将使碎片时间阅读成为常态。

目前我国手机报有1500多种,每年用户增长在4000万左右,09年2月统计6.4亿手机用户。03年第一份手机报《妇女报》。(手机报用户相对手机用户还是很少的)

手机报优势:

①传播内容丰富:多媒体的传播。

②传播速度更快:提高了报纸的时效性。

③更强调媒体与受众的互动。

④传播更加个性化和人本化。

⑤成本低。

⑥是传统报纸的合理补充。

手机报劣势(手机报为何增长比较慢)

①篇幅短,缺乏深度:不可能有较长篇幅的解释性和调查性报道,缺少社论和专栏评论。

②技术缺陷:彩信不如短信稳定,终端差异而无法接受。

③同质化现象严重。

④对其他手机报推广缺乏动力——只推广一两种手机报。

⑤互联网对手机报的冲击——手机上网业务。

一句话概括:手机报作为传统报纸的衍生物,成为传统报纸的合理性补充。

 

报网互动/ 报网融合

报网融合是报纸面临新媒体冲突、读者新需求作出的必然选择。报网融合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简单加法,而是根据报网特性进行再分工,在各自擅长的功能点上履行不可替代的角色。报网互动对传统的媒体运作方法和运行体制等都提出了新要求,面临报刊的体制创新、网站的模式创新和新闻知识产权等问题。

关注的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动和融合问题。互联网时代,报刊作为印刷媒体的代表,纷纷开设网站,使得其网际延伸,实现印刷媒体和网络媒体在内、版面上的互动和互补。网络的主题性、非线型报道和内容排列方式以及丰富的互动性,丰富了报纸的内容,改变了传统大众媒介的单向传播,使得报纸的议程设置更深入的融入日常生活中。

以编辑、发行报纸为单一业务的报社,正在演变为报刊、网络、电视(网络电视)、手机报、电子阅读器等“全媒体”的媒介融合体。

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球报业走过了“有报无网”、“报网并存”、“报网互动”、“报网融合”四个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前是“有报无网”时期。20世纪90年代,是报纸的电子版时期。

20002005年是报网互动时期。这种互动一方面表现于每条报纸新闻的下面,都会用超链接形式组合相关的网络稿件;另一方面,网上点击较多或者反馈热烈的热点事件,都会成为报纸上的新闻,而报纸上的重点稿件,又会被搬到网上做突出处理。

2005年,进入报网融合阶段,这一阶段模糊了各媒体与媒体从业者之间的界限,形成了新闻采集方式和新闻信息的汇流与分享。从而使得报网融合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真正实现报业的转型。

 

最后,可从批判角度,谈传媒对社会的全方位渗透。超真实。娱乐化。社会网络化。


优秀学员视频展播

状元经验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7号弘彧(YU)大厦大厦805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 400-6998-626  

上班时间:早8:30-晚9:00 周六日、节假日不休

京ICP备1102902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08682号

Copyright © yumingedu.com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总监:杨士田 法律顾问: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