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考研参考书笔记
第5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5.1 考点难点归纳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一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有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
充分就业是指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一种状态。失业一般分为三类:磨擦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磨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前两种失业被认为难以消除,故充分就业目标是针对非自愿失业而论的。
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来衡量。
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密切,平衡国际收支也成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就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及经济增长。
2.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两类:(1)支出类: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改变政府转移支付。(2)收入类:变动税收和公债。
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1)政府购买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其作用最为直接。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政府购买乘数。(2)政府转移支付通过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作用于总需求,对国民收入影响程度取决于转移支付乘数。(3)政府税收作用途径有两条:一是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二是税率高低将改变国民生产总值的边际消费倾向。税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税收乘数。
自动稳定器: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变量或者说干扰对GDP冲击的内在机制。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的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这些财政制度具有自动稳定经济波动幅度的内在作用,但是自动稳定器无法消除经济波动。
财政思想的演变:(1)年度平衡预算:以实现每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为目标。(2)周期平衡预算:用经济繁荣阶段的预算盈余弥补萧条阶段的预算赤字,以实现一个经济周期内的收支平衡为目标。(3)功能财政思想:以反经济周期的需要利用预算赤字与预算盈余,无须刻意保持财政收支平衡。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根据经济情况和财政政策有关手段的特点,相机抉择,主动地积极变动财政的支出和税收以稳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机动性财政政策。当经济衰退时,应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即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来刺激总需求,使之接近充分就业水平,实现充分就业预算平衡。反之,当经济过热时,则应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功能财政思想的实现和贯彻,也就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该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效果不错,但之后出现的滞胀使它受到了怀疑。
财政政策在实践中的制约因素:(1)时滞:认识时滞、行动时滞和影响时滞。(2)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首先是乘数难以准确确定,其次在财政政策产生效果的时间阶段中,需求可能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3)“挤出效应”。
3.货币政策
狭义的货币供给为硬币、纸币和活期存款。前两者称为通货。
(1)中央银行是一国的发行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商业银行则是以经营信贷业务而获取利润的经济单位。
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具有某些制度规定,准备金制度和贴现制度构成了货币政策的制度基础。
(2)活期存款的货币创造机制。如果是活期存款,它还能通过活期存款派生机制创造货币。公式为 (D为活期存款总额,R为原始存款,为存款准备金率,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如果在存款创造机制中还存在现金流出,即贷款并不完全转化为存款,那么货币创造乘数为:,其中为现金-存款比率。此时,仅把活期存款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如果把活期存款和通货都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即M=D+Cu,同时,引入强力货币H(银行准备金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此时的货币创造公式如下:
(3)货币政策三大工具:①调整再贴现率;②公开市场业务;③变动法定准备金率。
三大货币工具的特点:①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的利率。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减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货币供给量增加。改变再贴现率是一项被动的政策,取决于商业银行是否配合。②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央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当需要放松银根刺激经济时,央行可买进政府债券以增加货币供给;当需要遏制通货膨胀以防止经济过热时,可进行反向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常使用的政策工具,具有主动灵活的优点。③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规定的应付提款需要的准备金在商业银行存款中所占的比例。提高(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不仅会使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缩减(扩增),还会缩小(扩大)货币乘数,引起银行信用的多倍紧缩(扩张)。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对金融市场是一种强有力的调节措施,见效也快,但易引起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
其他货币工具:①选择性信贷控制。②道义劝告。
(4)货币政策作用机制。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利率,从而作用于总需求,达到影响国民收入的目的。
(5)货币政策在实践中的制约因素。①时滞:认识时滞、行动时滞和影响时滞。②货币流通速度。③流动性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