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政管院2025年博士报考信息(2026年考博学生可参考)
报名时间:2024年9月6日上午9:00至9月27日上午9:00
材料提交:2024年9月28日上午11点前
笔试面试时间:复试时间预计为10月下旬。复试方式为笔试和面试。
总成绩:笔试成绩及格(60分及以上)方可进入面试,面试成绩占复试总成绩的100%,即面试成绩为复试总成绩。
育明考博-小李老师T/W:185-189-73878

北大政管院公共政策2026年考博必知:
前期准备
- 了解招生政策:北大博士招生主要是“申请—考核制”,需提交申请材料,通过初审后进入复试。要关注官方网站,明确报名时间、材料要求等细节。如2024年报名时间为9月6日至9月27日,需在9月28日上午11点前提交材料。
- 满足英语要求:虽然北大不再组织校内外语考试,但考生需提供符合要求的英语成绩,如TOEFL(IBT)90分以上、IELTS(A类)6.5分以上等。
- 提升学术背景:本硕院校和专业有一定影响,双非院校学生申请需更出色的成果。要提前积累科研经历,发表学术论文,核心论文会增加竞争力。
申请材料准备
- 研究计划:这是关键部分,占比较重。要选择合适题目,体现对研究问题的理解、研究方法的掌握和研究思路的清晰性。建议提前学习《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
- 学术简历:突出教育背景、科研经历、学术成果、获奖情况等,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避免过于简单。
- 其他材料:包括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成绩单、硕士学位论文、专家推荐信、个人陈述等,确保材料完整、准确、规范。
联系导师
提前与导师取得联系很重要,附上学术简历和研究计划可提高导师回复几率。了解导师研究方向和招生情况,争取获得导师认可,增加录取机会。
复试准备
- 专业知识复习:复习公共政策相关的专业知识,包括公共政策学、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社会研究方法等基础理论,关注《中国行政管理》等期刊的前沿热点。
- 研究方法掌握:熟练掌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如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实验方法等,能在面试中清晰阐述研究方法的应用。
- 面试技巧训练:准备常见的面试问题,如自我介绍、研究计划介绍、对专业问题的看法等,注重语言表达、思维逻辑和应变能力的训练,保持自信、谦逊的态度。
时间安排
提前一到两年开始准备,这样有足够时间积累科研成果、撰写研究计划和复习专业知识。合理安排每个阶段的任务,避免临近截止日期才匆忙准备。
一、申请材料
1.《北京大学2025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网上报名并缴费成功后,方可在报名网站下载报考登记表,打印后须在第2页和第3页上签署本人姓名;
2.身份证复印件;
3.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报名时须提交所在培养单位研究生院或研究生部的证明信,入学前须补交学历和学位证书复印件,审核通过后方可报到注册;只有学位证书而无毕业证书者,报名时须提交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学历学位证书在国(境)外院校获得者,报名时须提交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复印件)。
4.本科、硕士毕业或在读院校的正式成绩单原件(已获得硕士或者博士学位的、应届硕士在读的申请人,请提供本硕两个阶段的成绩单原件,缺一不可);
5.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摘要和论文目录等),以及证明考生学术水平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出版物或原创性研究成果复印件(已发表或者未发表均可);
6. 个人陈述(含对报考学科专业的认识、拟定研究计划,3000字左右,须考生本人亲笔签名;模板详见附件二)。
7. 两封专家推荐信(专家须具有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副教授及以上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须专家本人签名;模板详见附件三)。
8.英语水平证明复印件。请务必按要求提供以下至少一种证明:
(1) TOEFL(IBT)(含家庭版TOEFL IBT)90分(含)以上(2023年9月1日后参加考试);
(2) IELTS(A类)(不含IELTS indicator)6.5分(含)以上(2023年9月1日后参加考试);
(3) GRE310分(含)以上(2020年9月1日后参加考试);
(4) 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CET-6)500分(含)以上(2020年9月1日后参加考试);
(5) 国家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合格证书(2020年 9 月 1 日后参加考试);
(6) 在母语为英语的国家或地区(不包含港澳台地区)参加过英文授课学位项目的学习并获得学位(2020年9月1日之后获得),同时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在母语为英语国家或地区(不包含港澳台地区)学习的应届生请提供所在学校或者院系的英文授课学位项目成绩单证明,并在录取当年入学前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请注意以上英文授课仅限学位项目,不包含交流和培训课程项目)。
请考生务必在截止日期之前提交上述英语水平证明之一,且成绩和参加考试的时间必须符合要求,否则将视为不合格材料。复试时须出示原件进行确认。
9.证明学习或工作能力的其他材料,如获奖证书、专利等。
10. 报考政治学(国家安全战略与管理)专业、公共管理学(应急管理)专业、公共管理学(政府运行与保障管理)专业定向在职的考生需为单位在职工作人员,且需提供所在单位在职证明及单位同意全日制攻读博士的相关证明。
11.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申请人还须将加盖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主管部门公章的《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同其他报考材料一起,在报名材料接收截止时间前寄送至本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二、复试信息
复试采取笔试加面试的方式进行差额甄选。主要考察申请人的学术水平、外语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等。
笔试由学院统一安排。笔试采用百分制计分,60分及格。
面试小组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综合考查申请人知识背景、思维逻辑、创新能力、对本学科前沿领域掌握程度等。面试采用百分制计分,60分及格。
三、复试参考书【育明考博】
- 《公共政策学》(第三版):宁骚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对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理论、过程等进行了系统阐述。
- 《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李国正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从多维度介绍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 《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分析公共政策的相关问题。
研究方法类
-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全面介绍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拓展阅读类
-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探讨公共资源的治理问题,为公共政策研究提供新视角。
- 《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麦尼金斯著,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有助于理解公共经济的多元治理模式。
- 《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第二版):顾建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提升专业英语阅读和理解能力,便于阅读英文文献。
辅导资料类
- 《中国行政管理》 期刊近一年论文、导师组近五年论文。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和导师研究方向,把握考试重点,更多考试专业课重点、热点分析欢迎@育明考博-小李老师
四、关于专业课考试题目可参考
接下来带领大家回顾一下这几年的部分真题,更多真题育明考博会讲解:
1.双顺差、财政体制改革、文献与注释(2010年北大考博真题)
2.公共物品相关问题、政府采购、公共财政(2011年北大考博真题)
3.伪命题、阿罗不可能定理、诺斯悖论(2012年北大考博真题)
4.归纳与演绎、城镇化、创新(2013年北大考博真题)
5.大部制改革、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量表(2014年北大考博真题)
6.政府信息公开、市场经济体制、实验方法(2015年北大考博真题)
7.供给侧改革、中等收入陷阱、变量与研究计划(2016年北大考博真题)
8.政府购买服务、乡村振兴、政策工具、信度与效度(2017年北大考博真题)
9.公地悲剧、搭便车等问题、社会主要矛盾、抽样方法(2018年北大考博真题)
10.长三角一体化与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与城镇化、放管服改革(2019年北大考博真题)
······
通过以上真题可以发现,《公共经济学》、《中国财政学》、《社会研究方法》等是每年真题考察的重点。
五、公共政策考博热点总结
考博过程中关注热点,能让你在笔试和面试中展现出对学科前沿的敏锐洞察 ,为你梳理北大政管院公共政策考博热点:
- 数字化转型相关:数字技术在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中的应用。比如利用大数据精准分析社会需求,辅助政策制定;通过数字化平台提高政策执行效率与透明度,像一些地方政府推行的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如数字鸿沟(不同人群、地区在数字技术使用能力和接入程度上的差距)、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 。
- 社会民生领域: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政策,随着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如何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成为研究重点;生育政策调整及其影响,如三孩政策实施后,对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资源配置的影响 。共同富裕与收入分配政策,研究如何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政策工具调节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补偿机制,探讨如何通过经济手段激励生态保护行为;区域协同治理,如跨流域、跨区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合作,解决“公地悲剧”问题,像长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绿色发展政策,如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促进节能减排等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效果评估。
- 科技创新与产业政策: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产业政策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影响,如对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以及政策如何引导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 治理现代化:放管服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研究如何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基层治理创新,如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实践,提升基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应急管理与危机治理,完善应急预案设计,提高政府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危机治理能力,如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等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