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研报 > 建筑景观设计学考研名词解释

建筑景观设计学考研名词解释

时间:2015-06-20     来源:育明考研     作者:宋老师      点击量:1333

北大城市规划考研真题,北大城市规划考研参考书,北大城市规划考研考博,北大城市规划考研复试线-北大城市规划考研辅导班

 


“大脚的革命”

当代城市建设需要一场革命,大脚的革命。这个革命有两个关键的战略,第一“反规划”解放和恢复自然之大脚,改变现有的城市发展建设规划模式,建立一套生态基础设施。第二,必须倡导基于生态与环境伦理的新美学――大脚美学,认识到自然是美的,崇尚野草之美,健康的生态过程与格局之美,丰产之美。

走向灭亡:城市性的历史

有两种类型的人:一类是普通、谦逊的,但却是健康、多产的,并且依然生机勃勃;另一类则是特殊的、高贵的,但却是扭曲的、已经死亡的城市贵族。直到上世纪初,中国的少女们被迫“裹脚”,以便能够嫁入豪门,成为“城里人”,那种正常的“大脚”姑娘则被视为粗俗、低下。

有两种不同的大地景观:一种是朴素、真实的,饱含了辛勤的劳动,繁荣至今;另一种则是宏伟、壮丽,却都已成为废墟,包括古罗马的城市、玛雅的金字塔,还有中国的圆明园。这些已然为自然所同化、却曾辉煌壮丽的城市和景观,都是由城市权贵在所谓的上层文化价值观指导下建造的。   

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第一种属于下层文化,充满了乡土气息,它常常隐形于世,鲜见于历史教科书中,却充满了生存的智慧和艺术,并创造了真正实用的建筑与景观;而另一种是所谓的上层文化,来自于城市贵族,声名显赫,却根本不懂得如何生存,纵情于享乐与装饰的艺术,创造产生虚幻的景观和虚假世界,最终走向灭亡。

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将自然而健康的小脚变为畸形而无用的小脚,认为是一种从粗野到高雅的城市化过程。而今这种被士大夫和贵族们讴歌过近千年的审美和价值观正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而被继承甚至发扬。

从“粗野”到“城市性”的运动以及生存的挑战

我们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城市化,我们有13亿人,在未来20年内有65%到70%的人要进入城市,这些人会带着同样的梦想,带着“小脚”的梦想,带着贵夫人和土皇帝的梦想进入城市。他们背后需要消费的资源,是日常普通农民消费的十几倍到上百倍。过去30年内,城市里面的自然资源,自然的河流、自然的土地都被裹上了水泥。所谓的新农村建设、“生态城市”建设,“水利建设”的一个个样板就是给自然裹上脚。一个月前道路两边还是茂盛的油菜花,一夜之间都被城市的建设者们换上只开花不结果的所谓“观赏植物”。所谓的“粗野”,变得“高雅”而无用。这种城市价值的传承不仅改变了城市本身,而且也影响到了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自由奔腾的河流被大理石包裹成笔直的沟渠;充满野趣的湿地变成了光鲜的池塘和喷泉;自由生长的灌木被连根拔起,转而被换成修剪整齐的装饰植物;乡土的野草则被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的常绿外来草坪所替代。在当今中国这股“城市美化运动”的大潮下,城市设计逐渐迷失了方向,转而追求毫无意义的风格、形式以及华丽的异国情调。如今中国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奥林匹克公园、挥霍钢材的鸟巢、华丽而骇人CCTV新楼、不惜浪费大量能源的国家大剧院等等。所有这些城市的标志物,都折射出从那些消失的所谓上层阶级那里所继承的、腐朽的价值观,而这些只会加速生存环境的恶化。

中国目前每年消费了世界54%的水泥,和30%以上的钢材,这些钢材和水泥大都拿去“裹脚”了,努力使城市成为巨无霸,使长江与黄河成为水渠,使丰产的良田成为观赏草坪。我们梦中所谓理想的城市,就是被裹了脚的城市。   

小脚加巨物,这就是目前城市普通的状况。现在中国六百六十多个城市中,有四百多个缺水,中国土地上75%的河流已经被污染,没有一条城市内或城市外的河流不被污染,在过去的50年中,中国50%的湿地都已消失,地下水水位每天都在下降,而中国西北部沙漠化趋势已经迫在眉睫……我们将如何生存?中国的土地是棕色的,因为我们耗去了土地的生命。   

所有这些都是中国“城市化”和“城市性”价值观下的产物。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可持续的吗?   

  中国环境与生态危机的巨大现实背景告诉我们,建筑与城市设计应该重归“生存的艺术”,一种土地设计与保护的艺术。我们必须要有一场革命――大脚的革命。

城市建设应该回归生存的艺术。

如何拯救城市?   

  第一个战略,还大地一双大脚,“反规划”建立一个生态基础设施,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改变原有的机械的思维方式。土地生命系统的生态服务包括提供生物产品、环境调节、承载生命、文化及审美启智。我们需要跨尺度在全国建立生态基础设施,也叫绿色基础设施,是相对于现在道路、排水等灰色基础设施而言的。这个绿色基础设施犹如生命之树,在生命之树上城市才能开花结果,国土上的发展建设必须在这样的绿色基础设施基础上进行规划。我们要让落到地上的每一滴雨水都留在土地之上,渗入地下,去补充干渴的土地,而不是排到雨水管道,泻入大海。我们应该砸掉那些约束、捆裹我们江河湖泊的水泥护岸,与洪水为友,给洪水以空间,还自然一双健康的大脚,恢复它们的生态服务功能,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危及国土安全的洪涝和干旱灾害。

  第二大战略,我认为是更重要的战略,那就是新美学,大脚的美学。对美的认识,决定我们怎么样去建设城市。我刚才批判的是小脚美学,我们必须倡导大脚美学,健康的、基于生态与环境伦理的新美学。下面我通过几个案例,强调这一新的城市美学的一些原则:   

第一个原则,与洪水为友,不要把洪水当成敌人。浙江黄岩永宁公园案例,水利部门将一条河道用水泥捆绑起来,我们的做法就是砸掉水泥护岸,剪掉缠在自然大脚上的裹脚布,让河两岸长出茂盛的野草,恢复其健康的生命与健全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雨洪管理、防洪、生物保护和游憩、审美结合在一起,这是自然的大脚丫子,它们不需要人管理,可以茂盛地生长。这是生机勃勃的美,大脚之美。  

第二个原则,回归生产,恢复土地的生产力。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案例是要告诉人们,丰产的农田是美的,乡下“粗野”的稻子是美的,其美丽绝不亚于只开花不结果的观赏花卉,这是大脚之美。 

第三个原则,珍惜脚下的文化和普通人的遗产。中山歧江公园。野草是美的、寻常人和寻常景观一样,是值得珍惜和珍爱的。   

第四个原则,最小的干预。秦皇岛汤河公园案例说明,我们可以用最小的干预把自然的土地城市化,而不是牺牲自然资产,用将其城市化。去年,这一红飘带被美国权威媒体评为“世界新七大建筑奇迹。”   

第五个原则,让自然做功,天津桥园案例。这是天津城市中心的一块废弃地,盐碱地,垃圾遍地。怎么恢复?道理很简单,挖几个坑,汇集雨水,通过雨水把盐碱压下去,这时候深浅不同的水泡里,繁衍出不同的植被,大自然很快地恢复了,不需要很高的成本维护,而且景观随季节千变万化。到处都是芦苇草,非常的美丽。   

因此,当代城市建设需要一场革命,大脚的革命。这个革命有两个关键的战略,第一“反规划”解放和恢复自然之大脚,改变现有的城市发展建设规划模式,建立一套生态基础设施。第二,必须倡导基于生态与环境伦理的新美学――大脚美学,认识到自然是美的,崇尚野草之美,健康的生态过程与格局之美,丰产之美。这种美学会让我们的城市街道上跑动的是自行车而非汽车,两侧长满丰产的果树和玉米,而不是病态的、只开花不结果的花木;这新的美学让雨水流淌在大地、渗入地下,而非进入水管,排入大海;这样的美学使我们的小区长满小麦和蔬菜;这样的美学让耐寒、耐旱的野草替代光鲜却耗水无度的草坪;这样的美学会使我们不再应为畸形的大厦而欢呼,也不会因为巨型的广场而欢呼。这种美学要求我们与洪水为友,解开自然过程的“大足”,让其自由做功,让我们的城市丰产且美丽,享受无尽的自然生态服务……在这两个原则之下,建立我们理想之城。谢谢大家!

 
反规划对于城市建设的意义

①提供给决策者的规划成果中体现的是一个强制性的非建设规划——生态基础的构建,构成该区域的“底”和限制性格局,而把发展区域作为可变化的“图”,留给渐进式的发展规划和市场去完善。 

②笼统的谈保护是没有意义的,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保护、要不要利用,而是在哪里保护、在哪里利用、怎么保护和怎么利用。只有高效的和清晰的保护战略才能实现“保护”和“利用”的双赢。


传统规划方法的失误综述
 
  ①不论是对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各种保护区的单一保护,还是传统禁、限建区划分,其规划理念上缺乏完整的生态系统服务概念,把土地看成均质的或拼盘的,缺乏区域尺度的生态系统完整性概念,割裂地看待区域生态系统,主观地割裂山区和平原、浅山区和深山区、保护区和非保护区的有机联系。 
  规划中采取区划的方法考虑的是一种垂直过程,即首先遴选重要的限制建设要素,再分别针对各限建要素判定地块在该限建要素下的强度,然后将分析结果叠加、综合,得到规划成果。但是这种规划方法仅考虑发生在某一土地单元内的生态关系,忽视了景观单元之间的水平生态过程,例如物种和人的空间运动,物质(水、土、营养)和能量的流动,干扰过程(如火灾、虫害)的空间扩散等

②规划中普遍缺乏对整个区域的生态适宜性分析,通常以可行性分析来替代。重视人类已经利用和相对容易到达的区域,而忽视在规划编制期间认定人类不会大规模威胁到的区域,对这些区域笼统地谈保护。当“大保护”区范围内出现土地开发需求时,则以基于人类需求的不适宜建设区划定代替基于土地生态系统的生态适宜性分析。因此,关键的生态斑块、廊道和战略点有可能被开发占用,而生态价值并不高的土地反而被保护了起来,这便是一种浪费。

③在传统规划方法中不自觉的将生态保护置于一个后续的、次要的位置。表现为注重并优先分析人口、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试图通过对人口和相应用地规模的控制来实现对区域生态的保护,认为只要把人口和用地规模控制在规划的目标内即可,此外的土地一律保护起来,无需再在规模、空间、形态等方面进行更详细的土地生态规划控制。一旦区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突破规划,开发利用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会变得难以控制。规划范围在逐步外推,但外推的速度要滞后于自发的开发速度。本该是“保护性”和“引导性”的规划,最后往往变成“抢救性”和“弥补性”的规划,而且收效甚微,保护和利用规划完全限于被动。 

 

 

 

优秀学员视频展播

状元经验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7号弘彧(YU)大厦大厦805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 400-6998-626  

上班时间:早8:30-晚9:00 周六日、节假日不休

京ICP备1102902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08682号

Copyright © yumingedu.com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总监:杨士田 法律顾问: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