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研参考书 > 谢明 公共政策分析考研暑假班笔记

谢明 公共政策分析考研暑假班笔记

时间:2015-06-22     来源:育明考研保定分校     作者:love兔子      点击量:1093

公共政策部分

第一讲  总论(前三章)

一、公共政策本书总体要求

  A.前四章为___________,后四章为___________

二、讲述第一章内容

第一章 绪论(定义+多种定义+二种解释)

真题回顾

第一节(研究原因定义)

1、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研究公共政策的缘由主要表现在科学、专业和政治三个方面:

  从科学角度而言,公共政策原因和结果的分析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增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并且公共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可以扩大社会科学的广度和深度。

     从专业角度而言,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政治角度而言,它通过提供政治讨论的素材,促进政治意识的提高,从而完善政策制定过程。

2、什么是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

     社会公共权威泛指具有特殊权力、能够制定公共政策的政治实体。

     特定情境是指特定的历史使其和环境条件,以及公共政策特定的适用范围。

     政策目标是政策的灵魂

     行动方案是政策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行动准则是政策的指导性和原则性。

第二节

(A.     公共空间:是提供给大众使用的,每个人都有权力在这个空间里活动,于是你的权力知识与他人分享空间,而不是独占空间。

(B.      公共物品:是指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和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C.      公共职能:就是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之上的、用来满足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群体需求的一种活动。

(D.     公共问题:了解

(E.      ★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公共利益。它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如果要正确界定公共利益,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准则:

  公共性:体现公共利益

     合理性: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个人利益与私人利益的权衡。

     正当性:听取公众意见、参与

     公平性:得失相当的公平补偿和合理补偿。

(F.      ★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G.     公共秩序: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的等共同确定。主要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等。包括以下基本原则:

  正当性:公共秩序的需要是否比私人利益公共利益更为有利

     必要性:除非必要,否则尽量少侵犯或不侵犯个人利益。

     合法性

     合理性:个人损失得到合理补偿。

第三节 怎样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

(A.     政治解释:把公共政策视为一系列程序化的政治企图,或是为了解决或控制政治争端,或是为了确保一致性目标的实现而提供一种理性激励,既包括物质资料方面的问题,还包括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

(B.      三种类型:控制、交易,博弈

  控制:命令;武力

     交易:交换政治利益的基本途径就是讨价还价。谈判三部曲包括:A.申明利益,了解各自需求B.创造价值,达到双赢目的C.克服障碍,达成协议

     博弈:政治的博弈观强调的是非权力环境中人们的战略与战术。它有助于阐述政治活动的参与者在既不彼此控制也无需直接交换利益的的情况下令人费解的竞争和合作行为。

(C.      三个层面:

  微观政治:指个人、公司和社区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政策诉求,努力寻求政府采取有利于他们的行动。

     中观政治:指在某一特定的政策领域内,一些与此相关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利益群体所形成的互动模式。

     宏观政治:指某些政策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广泛的政策争论。其特点包括:A.冲突的范围和影响的程度大大扩展B.解决方式改变C.公众的整体利益更可能得到充分的考虑。

 第四节(自由主义+政府干预)p24

 

 

 

 

 

 

 

 

 

 

 

 

 

 

 

 

 

 

 

第二章 性质与类型(性质对应特征,类型对应分类,再加上形式和作用共同构成本章的四节)

真题回顾

第一节

1、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公共政策的制定有哪些形式?

国会立法——基本形式

  国会在宪法“授予权力”和“默示权力”的限度内行使其立法权。

总统决策

  途径:A在内阁中具有独断权;B政府各部提出的政策倡议会不断汇集到总统直辖机构这个行政系统的末端

 类型:立法倡议、立法否决、委托立法(国会把立法权委托给总统)、外交决策、防务决策。

③政府机构决策

④司法决策——最高法院

形式:A司法审查:裁决国会通过的法律是否违宪;B推翻先前的判决;C司法命令: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规定纠正不公正情况的具体办法。

2、中国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和政策过程的两大特征有哪些?

  两大特征:①从宪法规定的权力关系来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

            从政府系统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看,中国共产党是这个政府系统的领导核心,左右着政府过程的运行,主导着公共政策的制定。

  表现形式: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往往以直接形式和间接形式形成国家的公共政策

            A.直接形式: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通过的政策性文件。

            B.间接形式: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类型:a.中共中央与其他国家机构联名发布政策文件b.中共中央单独提出政策倡议c.国家有关机构以党的政策为指导原则制定相关政策。

           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形式:宪法、基本法、其他法律、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决定权(决议、决定、命令、条例)

           ③国家行政机关的决策

           行政决策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定的权力和职能范围内,在履行行政职能的过程中,就所面临的问题指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形式:行政法规、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部门规章、地方性规章、地方性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

3、地方性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的区别(了解)

法律        行政法规

司法          行政

新的          旧的

重大的      不重大的

4、地方性行政措、决议和命令与地方性规章的区别(了解)

属于自己职能范围即可决策      必须以上级法规为依据

不能设定处罚权                可以设定有限的处罚种类和处罚权

不属于司法部门的参照依据      司法部门需要参照

第二节

1、公共政策的特征有哪些?

    ①政治性

是政府和政党的政治行为,体现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②价值选择性

价值判断,在一定价值观指导性选择行为。

   ③层次性

高层指导低层,但低层有更好的可操作性。

  阶段性

     政策制定阶段和后政策制定阶段

⑤功能多样性

     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

    ⑥合法性

    ⑦权威性

⑧普遍性

⑨稳定性

2、影响决策者行为的价值标准有哪些?

①政治价值观:所在政党和政治团体、服务对象

②组织价值观

③个人价值观

④公众价值观:决策者很多时候是从公众利益出发制定决策的。

⑤意识形态价值观:意识形态指一整套逻辑上相联系的价值观和信念,它提供了一幅抽象化和简单化的关于世界的图画,并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第三节

公共政策有哪些类型?(4种)

   ①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

   实质性政策与政府所要采取的行动有关,它会直接给人们带来利益和造成不便。

  程序性政策只涉及怎样采取行动和由谁来采取行动的问题。

  ②分配性政策、在分配性政策、管制性政策、自我管制性政策

   分配性政策涉及将服务和利益分配给人口中的特定部分——个人、团体、公司、社区等。

   再分配政策是政府有计划的积极行动,涉及在社会各阶层和团体之间财富、收入、财产、权利的转移性分配。

   管制性政策是对个人和团体的行为加以限制和约束。其中的一类是竞争性的管制政策,它会限制特别物品和服务的供应商。

   自我管制性政策同竞争性的管制政策类似,涉及对某些物品或某些团体的跟踪和控制,而且他们把其用作保护和促进自身成员利益的一种手段。

  ③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

   物质性政策是将有形的资源和实质性的权力给予受益人,或将真正的不利条件强加给那些受相反影响的人。

   象征性政策涉及人们所珍视的一些价值观,如和平理念、爱国主义、社会公正。

  ④涉及公共物品的政策和涉及私人物品的政策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是指,如果把它提供给一个人,那么必须同时提供给所有人;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阻止其他人也这样做。

   私人物品可以进行拆分,也可以在市场上买到。 

   第四节

1、公共政策的作用有哪些?(4个)

   ①导向功能

   对公众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也包括观念的引导。包括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正向引导和负向引导。

   ②管制功能

   积极性管制: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

   消极性管制: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惩罚。

   ③调控功能

   指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和控制。调控功能还表现在其特有的倾斜性,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

   ④分配功能

   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分配要体现社会公正。

2、公共政策应如何体现社会公正?P50

  ①罗尔斯

  ②诺齐克

  ③平均分配

  ④机会均等。

  ⑤感觉

  ⑥关系

  ⑦过程公平

  ⑧结果公平。

第三章 主体、客体、环境

真题回顾

★第一节(官方4+非官方5

1、政策主体的定义:直接或间接的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官方决策者是指那些具有合法权威去制定公共政策的人们,它包括立法机关、行政决策机关、行政执行机关、法院。非官方决策者是指并不拥有合法权威去做出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的人们,包括利益集团、政党、公民个人、大众传媒、思想库。

  2、政策主体有哪些?其中官方决策者包括什么?非官方决策者包括什么?(要重点记忆非官方决策者里面的内容)

   1)官方决策者

①立法机关:立法机关是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立法。

②行政决策机关: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行政执行机关:不仅能够参与一些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制定,而且能够通过行政拖拉和无所作为使其他机构制定的法律或政策徒有虚壳。

④法院:通过司法审查权和法令解释权对公共政策的性质和内容产生巨大影响。司法审查权是指法院有权审查立法和行政机关的活动是否违宪。法令解释权是指法院有权解释和决定那些只有抽象的表述且容易引起分歧的法规的含义。

2)非官方决策者

①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它代表成员的利益,履行利益表达的功能。其方式包括:院外活动、舆论宣传、政治捐款、抗议示威等。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政策制定不应受个别或少数利益集团的操纵。

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由以下因素决定:

A成员数量  B财力状况  C团体实力

D领导者能力   E群体凝聚力  F与政府决策层的关系

②政党

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加以实现,政党常常履行着一种利益聚合的功能,即政党努力将不同利益集团的特定需求转变为一般性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

③公民个人

公民个人参与政策过程的主要途径包括:以主权者的身份投票、通过代议的形式推举代表参与政策制定、通过威胁手段如示威罢工反对某项政策的出台、通过参加政治党派和利益集团、通过制造社会舆论或多方游说、以个人的知识活动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④大众传媒

指广播、电视、报纸、报刊、杂志等人们借以表达思想和意愿、传播各种信息的舆论工具,有“第四种权力”之称。

大众传媒通过以下特点使其成为现代社会政策主体

A传媒是传播政府政策意图的有效工具。

B传媒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有效向政府反映公民所需。

C传媒是社会舆论的导向舵,引导公民的价值取向。

D传媒是社会信息分配的中枢,公众和利益集团借用传媒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传媒利用自己抢先获得信息的优势影响人们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⑤思想库

思想库,或脑库,是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别称,它是政策主体的一个十分独特而又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被认为是现代决策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思想库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它的出现对改善政策系统和环境、促进决策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

类型:

A官方思想库:隶属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或作为最高行政长官的智囊团,或隶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或具有相对独立的建制。

B半官方思想库:一是政府出资重点支持的项目,二是政府与政策研究机构签订合同,三是与政府有关机构有对口挂靠关系的思想库。

C民间思想库:由民间发起,得到基金会或公司企业赞助的社会性政策研究机构。

D国际思想库:是由不同国家的学者和官员组成的,以国际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国际性政策研究组织,其研究涉及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3、知识鸿沟:首先获得信息的利益团体或公众在影响公共政策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这种由于信息差异而对政策制定造成不同影响的状况被称为“知识鸿沟”,社会的知识鸿沟越大则社会在公共政策方面具有的影响力的差异越大。

   第二节(作用对象+影响范围)

1、什么是政策客体?

     政策客体研究的是公共政策的作用对象和影响范围,即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

2、什么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有哪些特征?

社会问题就是指实际条件与应有条件之间的偏差,或者是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而这种偏差或差距往往会导致社会的紧张状态,它超越了个人稳定的环境和范畴,牵涉到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特征:

①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

②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认定

③社会问题受价值判断的影响

④社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

⑤社会问题的形成往往具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⑥社会问题往往是系统性的问题。

3、社会问题的类型有哪些?p114

①过失性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是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过失行为,因为他们与大多数人的生活格格不入,所以这类社会问题很容易被人们识别。

②结构性社会问题: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包括不平等现象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核心家庭、环境问题等)

第三节(定义+与公共政策的关系+构成要素+小字)

1、政策环境的定义

    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它涉及诸多因素,从人到物,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文化,几乎无所不包。

2、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公共政策和政策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环境决定和制约政策,起主导作用,环境改善和塑造环境,具有反作用。

①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②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有什么样的政策环境,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

③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

④公共政策也不是完全消极和被动的,它对政策环境也有一定的能动作用,公共政策的作用发挥的好,就能使政策环境不断地得到优化,按照公共政策的目标去发展。

3、政策环境的构成因素是怎样的?

①地理环境的影响

是指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②经济环境的影响

是指对政策系统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经济要素的总和,主要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构成,包括生产力的结构、性质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③政治传统和政治文化的影响。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整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政治文化通过社会化过程代代相传,是影响公共政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④社会变迁的影响

凡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人口、社会规范等一切社会现象的急剧的变化或渐近的、缓慢的变化都可叫做社会变迁,它不同程度的影响社会系统的平衡,所以必然会对公共政策造成冲击。

⑤国际环境的影响

是指一个国家同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其他国家之前的相互关系。把公共政策置于国际背景中,不仅能比较公共政策的优劣和效能的高低,同时也是每个国家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尤其是外交政策的基本要求。

4、了解中国版地理因素说和权力属地化。

 

 

 

第二讲  本书重点章(第四、五章)

一、第四章 模型及理论

真题回顾

第一节(定义+评述+有效性区分)

模型、具体模型、抽象模型定义

模型是现实世界部分化、序列化、简单化和抽象化的代表。模型突出了原型的本质特征,忽略了次要因素,使错综复杂、变化无常的现实世界更易于为人们所把握,模型作为研究原型的中介,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它有助于人们分析和理解研究的对象,有助于人们解释和阐述研究问题。

模型可以分为具体模型和抽象模型。具体模型主要指与原型在形态上几何相似的模型,如示意沙盘、模型飞机、交通地图等。这些模型对原型是一种形象的说明,使人一眼望去就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物,突出表现了模型的相似性特征。

抽象模型是指用语言、符合、图表、数字等抽象形式反映原型内在联系和特征的模型。

2、对模型怎样评述?

①没有简化和抽象,我们就难以认识复杂

②要注意“错置具体的谬误”。在政策研究领域,我们不得不非常谨慎的对待模型所代表的真实,这种真实往往只是一种主观的建构,是人们对复杂现实的一种人为的想象。

3、如何分辨模型的有效性?

①排列并简化现实

②认定重要层面

③符合社会现实

④提供有意义的沟通

⑤指导调查和研究

⑥提出一定的解释:对公共政策提出一定的解释

第二节(10种)

1、传统理性模型的内容、条件、缺陷、步骤及优缺点

  1)内容:决策追求最优解

            任何决策都是目标性的行为,达到目标当然会有多种途径和手段,所谓理性的选择就是要做出最大价值的选择,即选择达到目标的最有方案。

  2)条件:

①把决策视为整体行为而非群体行为

②决策具有绝对理性

③决策目标单一、明确、绝对

④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备一以贯之的价值偏好

⑤决策过程中不考虑时间和其他政策资源的消耗。

3)缺陷:3、2、2、4、5

4)步骤:确定决策目标;提出备选方案;对这些方案及其结果进行比较;通过排序选出最优方案

5)优点:人们总是在追求尽善尽美中得到较善较美的

     缺点:缺少实践基础,且其前提假设有错误。

2、有限理性模型的内容、表现、基本问题、优点

1)内容:决策追求满意解

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的行为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行政人。行政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经常处于冲突状态且表现出冲突特征。行政人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有限,其决策行为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制约,他们不可能也不奢望发现最优解,只要找到满意解就知足。

2)表现:

    ①在情报活动阶段,人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知觉选择性的影响,不同经验和背景的决策者,对决策环境会有不同的解释。

    ②在设计活动阶段,人们并不试图找出所有可行性方案,二是通过力所能及的求解活动,寻找能够满意的决策方案。

    ③在抉择活动阶段,决策者的选择往往与备选方案的提出顺序有关。

3)涉及的基本问题:

    ①有限目标:决策并不能保证一开始就有十分明确的目标,环境又不允许我们等到目标完全明确之后再做选择。

    ②期望水平:随环境条件和个人体验的变化而变化。

    ③搜索方法:

    A试探方法:选择若干试点进行试验

    B随即方法

    C折中方法

    D效益方法:考虑成本与收益。

4)优点:对人们的实际决策行为做了比较真实的解释,为决策理论及其实践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放向。

3、渐进主义的内容、特点及优缺点

1)内容:新政策是对旧政策的不断补充和修正

           政策的制定过程并不是一个理性过程,二是对以往政策行为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决策者要依据现有方案,通过与以往政策的比较,考虑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对以往的政策进行局部的、小范围的调试,逐渐把一项旧的政策转变成为一项新的政策,也就是“积小的变化为大变化”的过程。

2)特点:①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政治承诺

           ②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

           ③强调目标和方案之间的相互调试

3)优点:①有利于避免决策严重失误带来的持久性结果。

             ②有利于避免迈大步子带来的 决策层内部的紧张和冲突,减小政治风险。也可以避免迈大步子造成在制度安排和公众心理方面遇到很大阻力,促进社会稳定

             ③渐近模型的出现有其理论和实践基础,当前各国的政治几乎都呈现出一种渐进的趋势。

   缺点:多适用于稳定发展的社会形势,有着很大的局限,带有明显的保守主义偏见,不符合社会变革的需要。特别是在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这些突变的形势下,渐进模型显得无能为力。

4、小组意识模型的内容、特征及怎样预防群体狂想症

1)内容:缘自于凝聚力的群体狂想症

          在决策小组中存在着一种寻求一致的行为模式,这种现象在面对面进行问题讨论的时候表现的更为明显。小组成员趋向于如何更好地达成一致,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方面了,从而忽略了如何去寻求更好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趋向称为心理传染病或群体狂想症。

特征:

  一致性思维

     有倾向的选择信息

     极端化的盲目情绪

     对群体的过分自信

     很强的群体凝聚力

     群体成员的共同性

预防措施:

  领导鼓励成员提怀疑和反对意见

     领导不要一开始就说明自己倾向于哪个方案

     把决策小组再分解为若干组,由不同人主持讨论,再汇总

     建立一些独立的计划和政策评估小组,为同一项政策服务

     与信得过的组外人士交换意见

     专家和有关方面的人士可以被邀请到会

     领导者在会议上应暗中指派一个魔鬼角色

     如果政策涉及一个敌对国家或组织,就要警惕情绪化的过激行为。

     不要轻易满足于简单的一致,应该在得出结果后再开一次会。

5、精英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基本观点有哪些、对政策分析有哪些启示、优缺点有哪些?

内容:政策市精英们的偏好

主要观点:在政策过程中,公众完全是被动的,他们的要求和行动对公共政策不会产生决定的作用,与之相反,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精英把握政策制定的主动权,公共政策完全由他们来决定,然后由行政官员及其机构加以执行。

基本观点:①社会分化成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少数人掌握着社会价值的分配权。

          ②作为统治者的少数人并非是作为被统治者的多数人的代表,精英人物主要来自经济地位较高的社会阶层。

          ③从被统治的非精英阶层进入统治人的精英阶层,这个变化过程一定是缓慢且持续的,从而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并避免革命的发生。在非精英阶层中,只有那些能够接受精英阶层共同观念的人才可能被允许进入统治精英的行列。

          ④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的发展方面,精英阶层表现出看法的一致性。

          ⑤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大众的要求,而是政治精英的主要价值观,公共政策的变化是渐进性的,而非革命性的。

          ⑥精英是活跃的,而非麻木的,而这信息严重不对称,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远远大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

问题:5、6、4

优点: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带有专制色彩的政治系统中,精英理论在分析和解释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时,其作用可能会远远超出其他一些政治系统。

缺点:难以证实。

6、制度理论的内容、赋予公共政策的特征、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优点有哪些

内容:政策是组织的产物

      制度理论认为,公共政策与政府制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政府制度是公共政策的母体,它在公共政策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发生着决定性的影响。不同的政府制度会导致不同的政策输出,公共政策是政府制度的产物。

政府制度赋予公共政策三个明显的特征:

  公共政策的合法性

     公共政策的普遍性

     公共政策的强迫性

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它可能有利于某些政策的形成与实施,不利于一些政策的形成与实施

     它可能对社会上的某些利益需求提供便利,对另一些利益需求起抑制作用

     它可能为某些个人和团体提供接近政府权力的便利,为另一些个人和团体设置接近政府权力的障碍。

    优点:制度模型逐渐成为分析的主要方法,代表了当前政策分析的最新动态和研究走向。

7、博弈理论的内容、最小最大化的定义、囚徒困境的矩阵图、优点

内容:研究的是在特定情况下如何进行理性决策的问题,这种特定情况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参与者,他们彼此存在利害关系,其中每个人的选择都会对他人的决定产生影响,最终的结果依赖于所有参与者的选择。

最小最大化:博弈理论用这一概念阐述理性策略的实质性内涵。无论对手怎样去做,自己的选择都将使自己最大的损失最小化或最小的收益最大化。“最小最大化”的理性策略能够有效的抑制对手最佳选择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它也许会被认为是一种非常保守的策略,因为他所设计的行为只是为了减少损失或群体报最低限度的收益而不是为获取最大利润去冒很大风险,但是,大多数的博弈理论者都把它视为最佳的理性策略。

囚徒困境:P100

优点: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为政策分析提供了有趣的思路,特别是在冲突情境下进行策略选择时,作用更为明显。博弈理论的影响在逐渐增大。

8、团体理论中政治体系的使命有哪些?政治体系的平衡依赖于哪些力量的支撑、缺点有哪些

内容:政策是团体利益的平衡。

使命:政治体系最根本的使命就是通过以下途径调和团体之间的冲突

  建立团体斗争的游戏规则并充任裁判

     平衡各方利益、力求彼此妥协

     以公共政策的形式出台折中办法

     以各种手段推动政策的实施

政治体系的平衡依赖于哪些力量的支撑:

     ①社会上存在一个非常庞大的、极为普遍的、潜在的社会团体,它拥护和支持国家的宪法体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运行机制

     ②团体间成员资格的相互重叠会使任何孤立的团体难以偏离社会的基础价值观,从而对平衡的维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③团体之间的竞争能够使任何单个团体的势力得到有效的控制。

    缺点:过分夸大了团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而低估了政策制定者在政治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立的且富有创造力的作用。

9、系统理论的内容、政治系统维持生存的途径、系统理论的优缺点

内容:政策是政治系统的输出

      系统理论把公共政策视为政治系统对外界环境压力所作出的反应。其中,环境是指政治系统的外部条件与状况,压力是指环境作用于政治系统的要求与支持,政治体系是指对社会价值分配具有权威作用的相关机构和运行过程。

政治系统维持生存的途径:

  政策输出满足环境需求,符合公众利益

     加强系统自身建设,完善内部机制

     以武力为威慑或直接使用武力。

优点:对现实政治生活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从宏观的角度对政策过程进行分析,在政策分析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缺点:缺乏对政治系统这一“黑箱”的分析,没有很好的解释政策决定的具体形成过程,因而在实践中受到很大限制。

10、过程模型的内容和优缺点有哪些

内容:政策是一个动态过程

      政策的过程模型也被称为政策生命周期理论,它试图通过阶段性的描述对政策进行程式化的分析。其过程如下:

  社会问题的出现

     社会问题的确认

     政策议程的建立

     政策规划

     政策方案的执行

     政策效果的评估

     政策调整与改变

     政策的终结

政策的生命过程一般可以被划分为广义决策和广义执行两个部分,广义决策包括前四个,广义执行包括后四个。

第三节(4+古代政策观)

1、混合扫描理论的内容

       在合并基础性决策和渐进性决策的基础上提出,强调一种更好的次序,即基础性决策程序设定基本方向,渐进性决策为基础性决策做准备并在基础性决策达成以后对其加以实施。

       混合扫描理论同时考虑了决策者的能力大小,决策者运用权力执行决策的能力越大,就越能进行更多的“扫描”活动,扫描的范围越大,决策的有效性就越强。

2、批判性理论

   内容:一般而言,越经得起批判的政策就越好,越经不起批判的政策就越差,因此,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正确的途径不是去寻找那些可以被完全证实且正确无误的政策方案,而是去寻找那些错误和缺陷尽可能少且可以很快克服与改进并无需花费过多代价的决策方案。

   了解规范性理论和证伪理论P107

3、实验性理论

    内容:囿于政府决策笼罩着高度的不确定性,所以在政策正式出台之前应进行慎重的社会实验或搞小范围试点,以减少决策中的无知,避免执行中的缺陷,并预防一些预想不到的后果。

   批判原因:

①不可能对所有重大的决策都进行实验或试点

②对谁进行实验,目标群体怎样选择,他们是否具有代表性,回答这些问题是困难的。

③被实验者将体会强制性条件和操作性说明,这有悖于民主政治的价值原则。

④尽管有时在理论上讲得通,但是从实际情况看,难以对政策问题尽心可控制的社会实验。

⑤模拟的现实替代不了真正的现实,局部的现象常常是整体的假象。

⑥进行盲试的困难极大,很难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如霍桑试验

4取舍理论的定义和缺点

内容:取舍理论源于正统的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政策或经济目标时,通常把现有资源假定为有限和固定的,若他们面临很多政策或多重目标的选择,那么就必须有所取舍,换句话说,采取某项政策或追求某种目标,就必须舍弃其他政策或放弃其他目标。

缺点:把这种理论应用于政策实践是非常危险的,取舍理论是短视观点、是权宜之计,它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在分析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的超越取舍的观点,因为政策目标间的冲突并非是不可调和的。

5、中国古典的政策观有哪些?P110

二、第五章 制定

真题回顾

第一节(认定主体+类型

1、谢泼德和沃思认为社会问题是谁认定的?P114

第二节(察觉+界定+描述+不能及时发现原因+自然史观)

1、政策问题的确认过程是怎样的?

①问题确认

    政策问题的确认指对于政策问题的察觉、界定和描述的过程,这是一个从对客观事实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问题确认是问题求解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对问题进行明确和系统的阐释是探求问题解决方案的有效途径。

②问题察觉

问题察觉是指某一社会现象被人们发现并扩散,逐渐引起社会公众和政府有关部门关注的过程。问题察觉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客观条件,而且取决于相关人员的主观条件,如政治立场、思想意识、个人利益、价值观念等。

③问题界定

问题界定是指对问题进行特定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A通过一定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归类

B需要对问题进行必要的诊断,一是问题何在,二是原因何在

C需要把问题强劲转变为实质性问题。

④问题描述

问题描述是指运用可操作性语言,如数字、文字、图表、符合等对问题进行明确表述的过程。应注意:

A问题描述应做到真实详尽,切忌人为夸大或缩小

B尽量缩短报告链条,减少报告层次

2问题界定阶段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①类别分析法:是为了澄清、界定、甄别和区分问题情景而对问题情境进行类别划分的一种方法。

②类比分析法:建立若干类比的标准和模型,对已出现的问题成因、表现形式、具体特征等与其他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以发现此问题与彼问题的相似性、相关性和差异性,并以类比的结果为基础,对问题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确认。

③假设分析法:通过假设一定的前提,推到相关的结论,提供有效的方法。假设的焦点在于问题主要因素尤其是相互冲突的因素。

④层次分析法:主要用于帮助认定问题的三种原因,即可能的原因、合理的原因和可行的原因。

3、政府不能及时发现政策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①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非常快,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识别难度相当大。

②许多社会问题不很明显,人们容易忽视这些隐含的问题。

③政府的精力往往能够更多的投入那些眼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 政策议程的建立

1、  什么是公众议程?什么事政府议程?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挂住,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

      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从本质上看,政府议程是政府部门按特定程序行动的过程,政府的制度性因素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政府议程的项目有新旧之分,旧项目是指以常规形式出现的项目,新项目是指因特定情况或事件而引起的项目。

     关系:

    ①公众议程往往出现在政府议程之前,是由一些片段的、零散的议论所组成,人们对于问题的实质及其社会影响认识还不够具体,其主要目标是使公众诉求能够在政府议程中获取一席之地

②公众议程所形成的强大推动力对政府议程的建立还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③一般而言,社会问题转变为政府问题首先要经过公众议程,然后才能进入政府议程,这是因为决策者有时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把它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

2、  政策议程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①外在创始型

       政策诉求由政府以外的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经阐释和扩散进入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对政府施压的手段使之进入政府议程。

     ②政治动员型

       具有权威作用的政治领袖主动提出其政策意向,并使其进入政府议程。

     ③内在创始型

       政策诉求源于政府机构内部人员或部门,其扩散的对象仅限于体制内的相关团体和个人,客观上不涉及社会一般公众,扩散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足够的压力以使决策者将问题列入政府议程。体制内运作是其主要特征。 

3、  政策议程建立的条件有哪些?

    ①公民个人的作用

     许多公共问题都是由私人问题引发的,方式如将自己的问题告知公众和媒体,或者提出抗议。另外,亲戚朋友等非正式关系在政策议程的建立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②利益团体的作用

任何利益团体都有自己的利益所求,在社会中他们寻求着某种合理的平衡状态,如果这种平衡受到威胁,他们就会采取行动。

③政治领袖的作用

④政府体制的作用

⑤大众传媒的作用P60

⑥问题自身的作用:问题的明朗化程度

4、  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影响触发机制的因素有哪些?触发机制的类型有哪些?突发事件

触发机制的影响因素:

  范围:受触发机制影响的人员数量和地区规模

     强度:公众的态度反映

     时间:触发机制产生的时间。触发机制可分为瞬间机制和持续机制,前者指很快就能够广为人知的时间,后者指经过一段酝酿过程的持续性事件。

   触发机制的类型:

        1)内在触发机制:

          ①自然灾害

          ②经济灾难

          ③技术突破

          ④生态变迁

          ⑤社会变迁

         2)外在触发机制

          ①战争行动

          ②地区与国际冲突

          ③经济对抗

          ④新式武器与力量失衡

  突发事件对政策议程建立的影响:

  某种危机或惊人事件

     抗议活动:表现形式有示威游行、静坐斗争、绝食抗议、武装对抗等

     新闻媒介

5、  实质性议程和象征性议程的定义

实质性议程:往往涉及一些社会影响非常广泛、具有潜在和爆炸性特征的公共政策问题。一个政策问题进入实质性议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公共资源的分配涉及重大的利害关系,二是议题引起公民和决策者的密切关注,三是议题包含了发生重大变化的可能性。

象征性议程:重视的是价值而不是资源,比如树立良好的公民观念就是一个典型的象征性问题,它所关注的不是权利的多少,而是社会行为的对与错。

6、  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有哪些?

  政治原则的偏离

     价值体系的排斥

     政府体系的封闭

     承受能力的超重

     表达方式的失当

第四节(主体+原则+思维方法+程序)

1、什么是政策规划

      政策规划过程是一个狭义的政策分析过程,它需要决策者与政策分析人员的密切配合,它是在既定原则指导下寻求方案优化的一系列分析和抉择活动。

2、什么是政策规划的主体

      分为单一型和多元型。前者指规划在政府部门内部进行,后者指规划不仅有政府参与而且扩展到社会领域。在多元型中又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前者不仅拥有决策的法定权利,而且要承担由此带来的政治、法律、经济和道义方面的责任,后者则只是享有政策方案的拟定、推荐和评判权,而不需要对其后果承担责任。

3、听证制度:是公共政策规划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形式,其核心原则是增强决策的透明度,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其具体要求是,在讨论和研究政策方案时必须经过合法程序,听取有关专家、有关部门、利益团体、社会公众等代表人士的意见,进行必要的政策讨论,以保证政策规划的科学性。

4、在哪里可以发现政策分析人员的身影?

①大学

②独立的研究机构和思想库

③部内制政策部门

④压力集团和院外活动团体

⑤党内制政策部门

⑥自由职业的政策咨询人员

5、政策规划的原则有哪些?

A信息原则

B系统原则

C预测原则

D客观原则

E智囊原则

F优化原则

G效益原则

H可行原则

I兼听原则

J时效原则

6、政策规划中的思维方法有哪些?

   A经验思维

  B逻辑思维

  C直觉思维

  D创新思维:a.头脑风暴法

              b.哥顿法

              c.零起点法

              d.综摄法(垃圾箱理论)

7、政策规划的程序是怎样的?

①政策目标的确定

②政策方案的设计

③政策方案的评估

④政策方案的选择

8、政策目标的特征有哪些?

①层次性

②多样性

③系统性

9、政策目标的确定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①针对性

②可行性

③系统性

④规范性

 ⑤具体性

10、政策目标确定的实施前提和价值前提的联系和区别有哪些?

1)事实因素是指决策活动中所依据的客观事实

     价值因素是指决策者的个人好恶

     联系:两者构成了目标选择的前提。

      区别: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价值前提从该不该、值不值作出决策的角度提出问题,侧重于决策主体的要求;事实前提从是不是、行不行的角度提出问题,侧重于客观实际的需要。

           ②认识形式不同,事实前提的判断依赖于明显的客观标准,容易达成共识,而价值前提的判断依赖于人的价值体系,常常引起矛盾和冲突。

           ③影响决策的作用不同,事实前提对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行动方案的选择上,价值前提对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决策目标的确定上。

           ④事实因素与价值因素的区分大致相当于目标与手段的区分。越是低层次的、技术性强的决策,事实因素所占的比重越大。

           ⑤价值判断不仅在决策的开始阶段存在,而且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持续并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事实前提的特点在于客观性、可检验性和变动性三个方面。

11、政策方案设计的要点

A成本;

B稳定性;

C可靠性;

D牢固性;

E灵活性;

F风险性;

G传播性;

H功效性;

I简单性;

J相容性;

K可逆性;

L强韧性

12、寻求备选方案的方法有哪些?

      ①消极等待法

      ②主动寻求法

      ③触类旁通法

13、预测性评估的定义和预测的方法

定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知识和经验为依据,运用各种预测方法和技术,分析和判断所掌握的各种信息,对事物未来发展的可能状态作出合理的估计和推断。

方法:专家会议法

      指以专家为信息索取的对象,通过会议讨论的形式,对决策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分析和判断的预测方法。

     优点:集思广益、有利创新、知识共享,缺乏足够的统计数据和没有类似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非常有用

     缺点:人数有限、乐队效应、从众倾向、受心理因素的干扰、受专家语言表达和信息接受能力的影响

    ②德尔菲法

     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形式,使专家们在互不知晓、彼此隔离的情况下交换意见,这些意见经过技术处理后会得出预测的结果。需要设计意见征询表,具体要求是:问题含义要明确;问题具有独立性;回答问题的方法要统一。

     程序:

     A把意见征询表寄给专家,请他们填写。预测小组将填好的调查表收回进行统计计算,然后得出一致性看法。

     B将第一轮的一致性看法反馈给每位专家,要求他们以此为参考重新填写。如果他的答案仍与多数人的预测不符则要求他陈述理由。预测小组收回表并重新统计和计算。

     C将第二轮的结果和陈述理由告诉每位专家,请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预测。

    经过这样三轮或四轮之后专家意见将会比较集中,这时就可以把最后一轮调查所得到的结果作为专家小组的意见。

   ③投入——产出分析

   其基本做法就是对在此方案的各种投入和产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对比。

   ④时间序列法

   包括简单平均和加权平均。简单平均是指按照时间顺序发生的若干结果加以简单平均,并以这个平均值作为下一阶段的预测值。加权平均是指根据各期实际值对预测值的影响大小,分别进行加权,并以加权平均值作为下一阶段的预测值。

   ⑤回归分析法

   根据相关因素的大量实测数据近似的确定变量间函数关系的分析方法。回归分析可以分为线性和非线性两类。其中线性方程又依自变量数目的多少分为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

   ⑥趋势外推法

   指根据事物历史和现实的资料,探索事物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从而推测出事物未来发展状况的一种预测方法。

  ⑦马尔可夫模型

   是以随机状态事件各转移概率矩阵为基础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向进行推算,它只需要近期得到的数据,不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这种方法既可用于短期预测,又可用于长期预测。

14、政策方案可行性评估的定义和内容

定义:可行性评估涉及的是方案实施在主客观条件和政策预测效果方面的可行性问题,评估应围绕政策目标进行,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系统预测政策方案的实施条件,以确保政策方案的顺利实施。

内容:①政治可行性

       即方案获取政治资源支持的程度和对政治价值观的影响

      ②经济可行性

      即政策执行中获取政策资源的可能性

      ③行政可行性

      即政府执行部门在执行能力和工作效率方面的支持程度。

      ④法律可行性

      ⑤技术可行性

      ⑥社会可行性

      即社会对政策方案的认同和支持的可能性。

15、政策方案抉择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①确定标准

     ②比较性分析

     ③合法化过程

16、群体决策的择案规则有哪些?P175

     A一票否决规则

     B多数决定规则

     C偏好次序表决规则

     D赞成投票规则

     E淘汰投票规则

     F正负表决规则

     G等级决定原则

17、画出本节的梗概图——笔记

第五节(12个)P180

不同的心理效应对决策质量有什么影响?

   A光环效应

   B首因效应

   C近因效应

   D从众效应

   E定型效应

   F反衬效应

   G乐队效应

   H黄灯效应

   I新闻效应

   J颂歌效应

  K当局者迷

  L旁观者迷

第六节(广义+狭义)

1、广义政策合法性的内容

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性的政策,而使政策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政策的合法化过程。政策合法化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政治系统的合法化,二是公共政策的合法化

政治系统合法化的途径:A依据合理和合法的程序取得政权

                      B依据社会的传统习惯取得政权

                      C具有超凡魅力的领袖人物取得政权

                      D通过革命或战争的形式取得政权

公共政策合法化的实现:A政治系统的合法化是公共政策合法化的前提

                      B政策的合法性还需要依照一定的合法程序

                      C公众对政策的认可和默许、接受与遵行,是政策合法化的必要条件。

                      D当公共政策与部分公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公共政策的强制性就会发生作用。

2、狭义政策合法性的内容

①合法的决策主体

  A管理职能

  B机构设置

  C人员组合

  D权重体系

  E组织经费

  F运行规则

②合法的政策程序

  程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规范决策组织行为的有效途径。如果没有程序做保证,公共政策的制定就很有可能演变成随机性行为,使个人或少数人的意愿凌驾于组织目标之上。

③合法的政策内容

 指政策应与国家宪法和现行法律相一致。这不仅需要在决策过程中将备选方案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对照,而且要充分发挥法律性政策机构的审查作用。

④政策法律化

是指国家有关机构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和稳定的、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的公共政策上升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赋予这些政策相应的法律效力和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其立法主体一是享有国家立法权的立法机关,二是享有委托立法权的行政机关。

政策法律化应具备以下条件:

A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可以上升为法律

B具有长期稳定性的政策可以上升为法律

C只有比较成功的政策才能上升为法律

第三讲 执行、评估和终结(678章)

真题回顾

第六章 执行

第一节

1、政策执行的含义是什么?

      就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分为行动学派和组织理论学派。

     ①行动学派关注政策作为行动指南的指导性作用,强调政策执行的关键问题在于政策执行机关如何采取政策行动。

     ②组织理论学派强调政策执行机构的作用,认为任何政策都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得以实施的。

2、政策执行的特征有哪些?

      ①对象的适用性:一定的政策只适用于一定的对象,政策对象即政策作用和影响的对象,它涉及一定的人和事。

      ②执行的的、灵活性:各地方和各部门应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切忌生搬硬套。

      ③阶段的有序性

      是指政策执行应保持一定的阶段性顺序和过程的连续性,这是政策执行程序的核心要求。

      ④过程的动态性

      政策执行由一系列活动构成,它是一个思想和行为需要不断变化、不断调整的过程,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变化了的条件以及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整原来的执行策略。

      ⑤执行的协调性

      政策执行是各种政策要素在空间上的分配、重组的过程,其中任一要素的发展变化以及各要素分配方式、比例等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政策执行的过程,它反映了政策执行在空间上所具有的协调性。

      ⑥执行的时限性

      不仅指政策执行中每一个环节都有时间上的要求,还指政策执行进程的及时完成。政策执行的时限性还要求政策执行不能急速地进行或过于缓慢的进行。

3、政策执行的功能有哪些?

      ①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

      A政策执行的首要功能就是通过将政策转换成可操作的具体行动,按照政策所确定的目标进行各种努力。

      B政策目标实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政策执行修正政策缺陷和弥补政策漏洞的过程。

      ②检验政策成效

      政策执行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结果产生的过程,只有通过政策执行,才能取得政策结果,才能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一项在实践中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并得到人民拥护的政策才是好的政策。

      ③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也成为政策执行的反馈功能。制定一项新的政策往往要依据先前政策实施后由各种渠道反馈上来的信息,在分析先前政策效果的基础上,设计和执行新的政策,这是政策制定的一个基本原则。

第二节

政策执行的相关条件有哪些?

答:政策执行的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必要的政策资源

  A ①经费资源

经费是政策执行的基础性物质资源。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

②人力资源

执行都是靠人来进行的。人员保证是政策执行的必要前提,但人力资源的利用是讲求效率的。

③信息资源

政策执行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需要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需要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

④权威资源

权威乃是执行工作任务的权力来源,它作为政策执行的一种特殊资源,对政策的有效执行具有非常重要大的作用。

B.我们在制定一项政策时,不论是经济方面的政策,还是社会方面的政策,都需要一定的政策资源,需要经费资源提供资金,通过信息资源提供我们决策需要的信息,通过人力资源进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通过权威资源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

2)顺从的目标群体

 A.①政策方案对目标群体的规定

 要对政策对象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政策对象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设计政策执行策略

②目标群体对政策的接受程度

政策对象对政策有接受或不接受两种选择,他们对政策接受的情况又可分为三种状态:服从、认同和内化。政策对象是否接受政策的客观影响因素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一是政策执行主体执行不力,二是政策本身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③政策执行成本对目标群体的影响

当政策执行成本主要由政策对象承担时,当公民的合法权益收到某种政策的侵害时,不接受、不配合等消极抵制行为就成为必然。

B.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制定政策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目标群体对政策的影响,需要目标群体对政策加以接受并且减轻政策执行成本以符合公众利益。

3)正确的执行策略

  A.①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政策作为知道和规范人们正确行动的依据和规则,它本身体现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原则性。而灵活性指的是在原则指导下的灵活。

②建立有效的制度安排

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可以省去监督的成本,提高执行的效率。

③利用各种执行手段

可以利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思想教育手段等方式促进公共政策的执行。

④重视成本—收益的分析

如果在执行中发现某项政策没有起到预想的作用,而为了维持它的存在又需支付较多的财政支出时,可能就到了考虑废止它的时候了。

B.在实际的政策执行中,正确的执行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就需要我们在坚持原则性的前提下坚持灵活性,并且建立有效的制定安排,运用各种有效的执行手段,并且注重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4)胜任的政策执行队伍

 A.①执行人员的素质要求

  a.政治素质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品德素质

 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楷模,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

 c.知识素质

 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等。作为一名政策执行者,既要具备一般文化知识,又要掌握本专业及相关知识和社会经验。

 d.能力素质

 如随机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

e.心理素质

要培养自己的抑制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状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f.身体素质

②执行队伍的互补

知识互补

一个无有效率的执行群体,应该形成多学科、多层次的知识结构

能力互补

如果一个群体能使人才有机搭配,合理组合,形成良好的能力结构,就能真正发挥出优化的群体效能。

c.年龄互补

不同年龄段的人各有长短,只有使他们有机组合,才能充分显示各自的优势。

d.性别互补

如何发挥女性在执行群体中的作用,形成性别互补的优化效应,是目前执行工作面临的一个挑战。

e.个性互补

个性互补实际上就是气质与性格的互补。

  B.一项政策的有效执行有赖于执行人员的素质以及执行队伍各个方面的优势互补,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这方面的工作。

  5)有效的沟通

沟通中存在着以下方面的障碍

   A.①语言方面的障碍

      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以及对予以的共识在共同过程中骑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②知识经验差距过大

      信息的传道者和接受者如果在知识和经验水平上很悬殊,双方的沟通就非常困难。

      ③组织结构不合理

      管理幅度过宽,沟通就难以进行。管理层次过多,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就越困难,信息的准确性就会大大折扣。认为的信息筛选往往后很多心理因素的影响。

      ④曲解造成的障碍

      在信息的沟通中,人的行为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样一句话,由于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甚至语调的高低,白哦请的差异都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造成人们的理解差异。

      ⑤沟通技能方面的障碍

      由于沟通技能不同,有些领导者能够顺利的解决一些矛盾和纠纷,而另一些领导者则会把小事闹大,使矛盾激化。

       ⑥心理因素的障碍

      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知觉的选择性、个性冲突、情绪影响以及否定逆言的心理。

  B.有效的沟通在实际的政策执行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克服语言方面的障碍,设置合理的组织结构,减小经验差距,减少曲解造成的谬误,他高沟通技巧,克服心理因素的障碍等。

第三节

政策执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明确既定目标

     执行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行为抉择,明确既定目标,做到有的放矢,这是对执行最基本的要求。

2)实施反馈控制

    执行是一个动态过程,因而必须注重反馈控制,保持应变能力。应根据反馈的情况不断调整原来所选择的策略,逐步达到或接近既定的目标。

3)注意政策整合

    在当今复杂的社会中,政策繁多,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社会之所以需要新的政策方案来解决问题,不一定是原来的政策领域尚无政策,而可能是现有政策彼此互动而引发的问题,政策本身成为问题的根源。政策整合性方面的问题,往往是由于政策制定者就事论事、不能兼顾造成的。政策整合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的信度和效度。

①克服法律迷信

法律绝对事非常重要的饿,因此我们应为此而不遗余力,但是也要认识到法律绝对不是万能的。

②加强环境建设

必须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的窗户玻璃”,做到防微杜渐。

③重视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受信者的态度变化与说服方向完全相反,他们对说服性信息进行积极的心理反抗。如果说服性宣传与受信者的观点相反,或者剥夺受信者信息选择的权力,或者说服性宣传过多、过频,同样会引起受信者的反感,因此必须重视逆反心理。

④防止问题积累

今天的事情不要拖到明天。

⑤预防“多数人暴政”

多数人暴政实际上是民主政治的一个漏洞和弊端。在多数决定原则下,与多数人利益不一致、甚至是相对立的少数人利益,由于无法获得多数票,就可能遭到忽视甚至侵害。为了避免多数人暴政,保证少数人的利益不至于受到侵害,人们确定了保障基本人权的制度,用于保障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等诸项权利。这种把人权保障和民主政治结合在一起、并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的制度,就是宪政制度。

第七章 评估

第一节

1、政策评估的定义

    就是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政策实施中的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政策相关信息,对政策的未来走向作出基本的判断。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变化、政策终结的基础依据。

2、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①指标

是指进行政策评估所依据的标准,指标的确立时政策评估的先决条件。政策评估的指标体系包括事实因素和价值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

②信息

信息是进行政策评估的基础材料,评估的前期工作就是努力收集有关评估对象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的原始材料。信息收集的常用方法有:现场观察、实际调查、资料查阅、个案分析、实验研究

③测定

就是根据政策评估的指标和收集到的信息,在加工整理的基础上对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描述。

④分析

是指根据测定的结果,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政策效果进行解释和分析,既涉及价值判断,又涉及事实判断。

⑤建议

是指根据分析过程中的结论,设法提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可以是针对政策本身的,也可以是针对政策过程的。

3、政策评估的功能有哪些?

①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

②是决定政策未来走向的基本依据

  政策走向有三种:延续、调整、终结

③是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基础工作

  政策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必须确定政策投入的优先顺序和比例

④有利于促进政策的科学化进程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政策程序,做好政策评估,提高政策质量。

⑤是缓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一项好的政策会得到人们的拥护和支持,一项不好的政策会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有效的政策评估能够决定政策的正确走向,对缓和社会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政策评估的类型有哪些?

  1)非正式评估与正式评估

从评估组织的活动形式来看可以分为:

①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和评估内容不做硬性规定,对评估的最终结论也没有严格的要求,团体和个人可以依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和信息,对政策的各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评价。其表现形式有:领导者的公开视察和微服私访、平民百姓的街谈巷议和公开呼吁、媒体的宣传报道和相关建议。

②正式评估:是指法定的评估者依据事先制定的评估方案,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要求,对政策效果所做的评估。这是政策评估的最主要形式。

  2)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

        从评估机构的权力、地位的角度看可以分为:

①内部评估:是指由公共部门特别是由政府部门内部的评估者对政策进行评估,它又可分为由具体执行人员自己实施的评估和由专职评估人员进行的评估。

②外部评估:是指由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部门以外的评估者对政策进行评估,它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委托评估,被委托的对象可以是研究机构、学术团体、高等院校等。

  3)前评估和后评估

       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来看可以分为:

       ①前评估:又称预评估,是政策制定过程中进行的带有预测性质的政策评估,作用是将评估从单纯的事后检验变为事前控制,主要对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实施这项政策会有什么结果,不实施这项政策会有什么结果

      ②后评估是指执行过程中的评估,它是政策评估的主导形式,政策在执行后必然会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各种影响,后评估就是针对这些影响和政策实施中遇到的新情况,做出有效的分析和判断。

第三节(主客体+目标+标准+方法)

1.、政策评估的要素包括哪些?

①评估主体

A决策者和执行者

B专业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

C政策目标群体

②评估客体

    是指政策评估的对象,即所要评估的具体政策。评估应以有效性、时间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政策评估主要侧重于政策效果的分析,政策效果是指在一定成本投入基础上的执行结果。

③评估目标

即评估工作的出发点,它决定政策评估的发展方向、基本内容和选择标准。评估目标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A政治方面:评估政策的执行是由影响分配状态、社会的团结和稳定、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B行政方面:评估某个政府机构能否在政策执行中发挥作用、是否具有能力和能够获得利益、是否能克服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

C方案方面: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投入和产出是否符合预期、是否对政策环境构成影响。

④评估标准

既包括事实标准,也包括价值标准。事实标准是指以特定事物和既定事实为依据,更多的是通过调查、统计等方法建立数字、比例等量化关系,旨在确定一项公共政策在事实上产生了哪些实际的效果和影响。

价值标准是建立在道德、伦理、观念、文化等社会和政治价值观基础上的,旨在确定一项公共政策的价值影响。

A事实标准:关注的是“是不是,行不行”的问题,以效率为出发点。包括以下内容:

a.政策的投入和产出、成本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b.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和范围

c.政策对社会的影响程度

B价值标准:关注的是“该不该、值不值”的问题,以效益为前提。包括以下内容:

a.政策是否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

b.政策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政策是否有利于增进人民的团结

d.政策是否有利于保持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

e.政策是否坚持了社会公正的原则

⑤评估方法

A前后对比法

 是将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然后评估政策效果和政策价值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a简单对比分析

将政策对象在接受政策作用后产生的某种变化值减去此前得到的值,两者之差就是政策效果。

b投射对比分析

将政策执行前的倾向线投射到政策执行后的某一点上,代表若无该政策的实施此点会发生的情况,然后与政策执行后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以确定政策的实际效果。

c有——无对比分析

在政策执行前、后的两个时点上,分别就有政策和无政策两种情况进行对比,然后再比较两次对比的结果。

d实验性对比分析

在政策执行之前就将评估对象分为两组:实验组和控制组,前者被施加政策影响,后者不施加政策影响,然后比较这两组在政策执行后的情况,并对政策效果做出评估。

B专家评估法

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审定各项有关政策的记录,进行实地考察,评定政策执行的效果,撰写评估报告。

C目标群体评估法

由政策目标群体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对政策的个人理解来评定政策执行效果,这种方法往往需要通过抽样的形式进行,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调查的规模和程度。

D执行群体评估法

政策执行人员对政策影响和目标实现程度进行评估,因为政策执行人员对政策内容、政策环境、政策对象和政策过程比较了解,并掌握相对充分的政策信息,因而在政策评估活动中式最有发言权的群体。

2、评估主体在评估中有哪些作用和缺陷?p239

①决策者和执行者

②专业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

③政策目标群体

第四节

政策评估的步骤有哪些?

  1)计划与准备

      这是政策评估的基础性工作,是完成政策评估的前提条件。

      ①建立评估机构

      ②挑选评估人员

      ③确定评估对象

      ④制定评估方案

        A描述评估对象

        B阐述评估目的

        C建立评估标准

        D选择评估方法

        E确定评估目标

      ⑤落实评估条件:时空条件、工作进度安排、经费筹措与使用、设备准备与人员要求等。

   2)组织与实施

       组织:①分解并下达评估任务

             ②做好人、财、物等方面的资源配置

             ③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管理措施

       实施:①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相关信息

           ②加工整理

           ③对政策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3)总结和报告

         这是处理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的阶段。撰写评估报告,可以以书面的形式将评估结果公之于众,也可以直接提交政府有关部门或领导。

第五节

政策评估的障碍有哪些?

     ①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多个的、分散的和有一定冲突的

     ②政策影响的广泛性

      难以测定或根本无法测定,或者难以用同一个计量标准进行衡量。

     ③政策资源的混合和相关政策的重叠

      资源混合使成本难以测定

      政策重叠使某项政策的实际效果难以从总体变化中提炼出来。

     ④政策问题的复杂性

      一个问题经常包含另一个问题,而其又可能是其他问题的一部分,问题之间关系交错。

     ⑤政策主体相关人员的抵制

     当政策评估的结果可能会出现对其不利的影响时,来自政策主体的反对之声可能非常强烈。

 

 

 

 

 

 

第八章 终结

第一节

1、政策终结的含义

      是指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以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或失效,或引发了重大的不良后果,必须采取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

      情况:A已经实现了既定的政策目标

            B发现政策偏离了既定目标

            C发现政策完全是多余的或无效的。

            D发现政策的实施引发了更为严重的问题

2、政策终结的地位

      一是政策终结宣告了旧政策的结束,二是预示着新政策的启动。

      旧政策的终结意味着原有政策活动的停止,相关期望和利益的转移,规则和措施的取消,有关机构的裁剪或撤销,相关人员的分配与安置等。

      新政策的启动意味着新的期望和利益的建立,新规则和措施的实施,机构组织的更新于创建,相关人员的选择与安排。

      政策终结既是结束,也是开始,在政策的周期循环中担负着承上启下、开拓未来的任务,是政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3、政策终结的作用

     ①有利于节约政策资源

     ②有利于提高政策效率

     ③有利于政策过程的优化和政策质量的提高

第二节

1、政策终结的对象

①权力与责任

  政策终结预示着相应权力的丧失和相关责任的放弃。那些与政策有切身利害关系的人会对终结产生地抵触,我们要处理好这个问题。

②政策功能

政策终结预示着相应服务的停止和相关管制的撤销。从停止服务角度而言,势必会使目标群体的一些既得利益受到损失,因此可能遭遇一定程度的社会心理抵抗。从撤销管制角度而言,说明政府在给社会松绑,会有良性的社会心理反应。

③相关组织

政策终结通常会伴随相关组织的缩减和撤销。不论哪种形式的组织终结,都会遇到一些障碍,因为它直接影响到组织内部人员的切身利益。

2、政策终结的形式

①废止

就是彻底结束旧的政策,完全取消其相关功能,废止并非经常采用的终结手段。

②替代

就是用新政策替代旧政策,但所面对的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基本没有改变,往往是在方式方法和操作程序等方面做了较大变动,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解决旧政策没有解决或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以满足目标群体的政策需求,实现原定的政策目标。

③合并

就是指旧的政策虽然被终止,但是部分实际功能并没有被完全取消,而是将其合并到其他的政策内容中去。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将终止的政策内容合并到一项已有的政策当中,二是把两项或两项以上被终止的政策合并为一项新政策。

④分解

就是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为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独自形成一项新的政策。分解虽然从形式上终止了原来的政策,但却使其实质内容通过各个新政策的形成而保留了下来。当原有政策由于内容繁杂,目标众多而影响政策效果时,分解不失为有效的方法。

⑤缩减

就是采用渐进的方式,一步步对政策进行终结,其目的是有效缓解因政策终结所带来的重大冲击,逐步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比较稳妥的实现终结,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第三节

1、政策终结的障碍有哪些?

①心理方面的障碍: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社会中的政策受益者

②组织方面的障碍:组织有寻求生存和发展以及自我扩张的本性

③社会方面的障碍:社会上的反对势力会自然的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联盟去抵制政策的终结

④法律方面的障碍:一项政策的终结、一个组织的撤销必须经过一定的法定程序,这个操作过程时十分复杂的,且那些已经上升为法律的政策如果被推翻会使人们对立法的活动的科学性产生怀疑。

⑤资源方面的障碍:一是沉没成本:主要指业已投入到原有政策里德资源。面对巨大的沉没成本,会使人感到进退两难,一方面,政策在执行中已被证明是无效的,继续追加投入可能会进一步扩大损失;另一方面,如不继续投入而使政策终结,前期的所有投入都将付诸东流。对决策者而言,都会希望政策在持续一段时间以观后效,期望会有奇迹出现。

                  二是终结行为本身的消耗。终结行为本身也许付出很高的代价,这不仅是费用方面的问题,也可能牵扯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                  

2★、政策终结的措施有哪些?

①加强宣传教育,消除抵触情绪。

②树立新的观念,营造改革气氛

③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更多支持

④废旧立新并举,缓解终结压力

⑤作出必要妥协,减少终结代价

本书框架总结

第一章 绪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第一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节(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 性质与类型(性质对应特征,类型对应分类,再加上形式和作用共同构成本章的四节)

   第一节(______+_______

   第二节(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_______

   第四节(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 主体、客体、环境

   第一节(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字)

★第四章 模型及理论

   第一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_____

   第三节(_____+_____
★第五章 制定

   第一节(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 政策议程的建立

   第四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节(_____

   第六节(_____+_____

第六章 执行

   第一节(_____+ _____+_____

   第二节 (_____ )

   第三节 (_____)

第七章 评估

   第一节 (_____+_____)

   第二节 (_____)

   第三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节 (_____)

   第五节(_____)

第八章 终结

   第一节(____+____+____

   第二节 (_____+_____)

   第三节(_____+_____)

《政策分析概论》(谢明)第二章讲解

第二章 政策分析

第一节 政策分析的基本含义

一、政策分析的基本特征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复杂的学科背景

3、多构架的研究方法,如模型

4、广阔的研究领域

二、政策分析的基本类型

1、前期分析和后期分析

 A前期分析是指关注备选方案可能性结果的分析。可以细分为预测性分析和规范性分析。前者指为了预测采取特定方案可能产生的未来结果。后者指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结果而提出如何采取行动的相关建议。

B事后分析是关注政策过程的描述性政策分析,分为两种类型:回溯性分析和评价性分析。回溯性分析是指关注到底发生了什么,目的是对以往政策进行历史分析,后者关注政策执行结果是否合乎政策目标,主要目的是对政策执行中的政策进行解释和评价。

2、研究性分析和快速分析

A研究性分析主要面向一些大型的或长期性的项目,分析人员努力寻找问题背后的真相,对分析的复杂性和精确性有较高的要求

B快速分析多涉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项,目标比研究型分析更为实在,旨在向决策者提出简明的建议

第二节 政策分析的研究途径

一、面向大政方针的宏观政策分析

二、政治学角度的政策分析

   回答三个问题:政府做了什么,政府为什么这么做,政府的作为产生了什么结果

三、经济学角度的政策分析

   首要分析市场失灵的表现,其次需要分析政府失灵的表现,最后对两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和分析,提出矫正措施

四、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

  主要基于理性的原则,根据政策内容和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在多个备选方案中择优。基本原则有:一要把事情做的更好,二要考虑成本—效益问题,三要关注价值因素,力求做事公道。

  基本要素:目标、备选方案、相关效果、标准、模型

  步骤:系统阐述;大范围搜索;科学预测;构建模型;方案评估;择优推荐

第三节 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

一、比喻的方法

二、示意图的方法

1、革命周期理论

革命的周期包括:对自由的限制——人民感觉受压迫——人民要求更多的自由——保卫力量增强——人民的愤怒和示威——政府妥协——人民意识到政府很软弱——革命——政府倒台——无政府状态——人民需要法律和秩序——强有力的新领导成立政府,再返回到对自由的控制

2、社会问题的自然史观

所谓自然史观是指一种专门的社会问题分析框架,它来源于那些组成社会问题的诸多概念,学者们把社会问题都赋予了共同的特性,这些特性意味着所有的社会问题都要经历一个共同的发展顺序,这个顺序始于社会问题的出现,终于社会问题的成型。

   社会问题有着一个形成和发展的时间过程,其中含有可以相互加以区分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为下一阶段做好了准备,而下一个阶段总包含一些新的因素,正是这些新的因素使人们能够把它与上一阶段区别开来。社会问题总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经过自然史的三个发展阶段——察觉、政策决定和改革,从初始的萌芽到最终的成型。

3、政策的生命周期理论

三、观察与解释的方法

四、模型的方法

第四节 政策分析人员

政策分析的局限有哪些?

1、政府权力的限制

2、问题认识上的分歧

3、人文研究的设计限制

4、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复杂性

5、社会问题的多样性、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科学知识的有限性

优秀学员视频展播

状元经验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7号弘彧(YU)大厦大厦805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 400-6998-626  

上班时间:早8:30-晚9:00 周六日、节假日不休

京ICP备1102902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08682号

Copyright © yumingedu.com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总监:杨士田 法律顾问: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