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真题
015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015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第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下列选项中属于缺失性需要的是( )
A.认识需要 B.审美需要
C.自我实现需要
D.爱与归属需要 【解析】D
马斯洛认为,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可以分为七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种为缺失性需要,后三种为成长需要,缺失需要使我们得以生存,成长需要使我们能更好地生活。(高而基p184)
2.远处行驶的汽车看起来很小,但人们并不认为汽车变小了。这体现的知觉特征是
( ) A.恒常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选择性 【解析】A
知觉恒常性的定义是“当物理刺激变化而知觉保持稳定的现象”。(高而基p34)
3.一个病人听觉器官正常,但不能理解口语,该患者受伤的脑区域是( )
A.布洛卡区 B.威尼尔克区 C.艾克斯区 D.运动区 【解析】B
言语听觉中枢又叫威尔尼克区。位于左半球颞叶颞上回处。这个区域受到损伤会产生接受性失语症,病人能听到别人说话的声音但不能理解语言的意义。(高而基p65)
4.下列选项中,与有机体的呼吸、吞咽、排泄等基本生命活动有密切联系的是( )
A.脑桥 B.中脑 C.延脑 D.间脑 【解析】C
延脑:和脊髓相连的部分,又叫延髓。延脑里有呼吸中枢和心跳中枢,又叫生命中枢。(高而基p12)
5.“马赫带”反映的感觉现象是( )
A.感觉适应 B.感觉补偿 C.感觉融合 D.感觉对比 【解析】D
视觉中的空间因素中,要理解(1)视觉对比:由于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以分为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2)马赫带:两个相邻明度不同的光带,虽然每个光带上的光的强度是一样的,但是看起来亮区里临近暗区的地方更亮;暗区里临近亮区的地方更暗。这个更亮和更暗的区域叫马赫带。
列框架列得好,就知道马赫带是感觉对比一种,从而选出D。(高而基p27)
6.在阳光照射下,红花与蓝花可能显得同样亮;而当夜幕降临时,蓝花似乎比红花更亮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棒体细胞是夜视细胞,对波长较短的光具有较高感受性 B.棒体细胞是明视细胞,对波长较长的光具有较高敏感性 C.锥体细胞是夜视细胞,对波长较长的光具有较高感受性 D.锥体细胞是明视细胞,对波长较短的光具有较高敏感性 【解析】A
锥体细胞能吸收可见光谱所有波长的光,但它对光谱的中央部分最敏感,而对低于500nm和高于625nm的波长的感受性要差得多。棒体细胞的整个曲线向光谱较短的一端移动约50nm。他们对短波一端较敏感,而对波长超过620nm的红光,几乎是不敏感的。因此,当人们以锥体视觉(昼视觉)向棒体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变化。在阳光照射下,红花与蓝花可能显得同样亮,而当夜幕降临时,蓝花似乎比红花更亮些,这就是普肯耶现象(又称“浦金野现象”)。它说明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白天或夜晚),人们的视觉机制是不同的。(高而基p26)
7.下列选项中,能够吸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是( )
A.刺激物的新颖性
B.刺激物的强度 C.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D.对注意任务的依从性 【解析】D
根据意志努力的程度分为以下三类: (1)不随意注意
①含义: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②引起原因:A.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等。B.个体状态 :个体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经验等。
(2)随意注意
①含义: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 ②引起原因:A. 注意目的与任务……(高而基p19) 该题的ABC选项都是不随意注意的引起原因。
8.下列选项中,将明暗和阴影作作为重要线索的知觉是( )
A.形状知觉 B.大小知觉 C.深度知觉 D.颜色知觉 【解析】C
脑对物体深度知觉的反映,又叫立体知觉、远近知觉或距离知觉,即把物体知觉为立体的、三维的知觉。(高而基p35)
明暗和阴影是产生立体和三维知觉的重要线索,故选C。更详细可参看梁宁建老师《心理学导论》p191。
9.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注视一根点燃的熏香,开始你会看见一个静止的光点,过了
一会儿,你会觉得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种现象是( ) A.动景运动 B.诱发运动 C.自主运动 D.运动后效
【解析】C
自主运动:注视暗室中的光点会感觉它在动。(高而基p38)
10.格列高里(R. L. Gregory)认为,人们除了依靠网像运动系统获得关于物体运动
的信息之外,还依靠( ) A.特征觉察系统 B.头—眼运动系统 C.外周神经系统 D.自主神经系统 【解析】B
运动知觉实验中(1)真动:真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包含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产生原因:①物体空间位置变化在视网膜上留下痕迹;②观察者自身的运动。(高而基p239)
①物体空间位置变化在视网膜上留下痕迹对应网像运动系统;②观察者自身的运动对应头—眼运动系统。更详细可参看彭聃龄老师《普通心理学》p187。
11.“小赵比小王聪明。小王比小李聪明”据此得出“小赵最聪明”的结论,该推理
属于( ) A.演绎推理 B.归纳推理 C.类比推理 D.概率推理 【解析】A
推理分为两种: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演绎推理又分为:(1)三段论推理(2)线性推理,又叫关系推理,是指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关系是可传递性的。如A在B左边,B在C左边,那么,A就在C的左边。(3)条件推理(高而基p57)
列框架,真的太重要了吧。
12.下列关于语言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语言是人际交流中使用的符号系统 B.音位是语言中可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 C.有限的词语和规则可以产生无限的语句 D.音位能组合成语素,语素能组合成词语 【解析】B
言语的结构中:
音位:能够区别语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是词的组成要素。 词:言语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
句子:言语中独立表达完整语义的结构单位。(高而基p64)
13.“语言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沃尔夫(B. Wholf)提出的这题假设被称为( )
A.语言相对假设 B.语言生成性假设 C.语言概括性假设 D.语言交互假设 【解析】A
“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又称为“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是关于语言、文化和思维三者关系的重要理论,即在不同文化下,不同语言所具有的结构、意义和使用等方面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使用者的思维方式。
这个知识点到哪找?彭书(4th)p354的“知识之窗”提到一下,但就是把这个窗户背到家,依然答不出来。想想其理论的前后发展及其支持或反对的实验,就选“相对”的A
14.右图所示的是两条长度相同的线段,但b线段显得比a线段长,这种现象是( )
A.缪斯-莱耶错觉
B.贾斯特夫错觉 C.波根多夫错觉 D.多尔波夫错觉 【解析】A
缪勒—莱耶错觉(箭形错觉):有两条长度相等的直线,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端加上向外的两条斜线,另一条加上向内的两条斜线,那么前者就显得比后者长得多。(高而基p40)
15.小王开车行驶在路上,突然从路边窜出一条狗,此时他顾不上多想,迅速转动方
向盘并急刹车,停车之后他才感到自己的心砰砰跳,呼吸急促,觉得害怕,能够较好的解释该现象的情绪理论是( )
A.詹姆斯-兰格理论
B.坎农-巴德学说 C.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D.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解析】A 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觉知,人们由于哭泣而悲伤,由于打斗而愤怒。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 ;两人基本观点相同,都认为情绪是对身体生理变化的知觉,直接由生理变化引起。(高而基p72)
这好像是某人在课堂上直接用的例子吧。 16.托尔曼有关动机的观点是( )
A.对达到目标的期待是个体行为的决定因素 B.本能是人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动力 C.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的动机水平 D.诱因和驱动共同决定个体行为 【解析】A
期待价值理论: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将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他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个体对一个目标的期待。(高而基p78)
17.个体目标定位在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上面,认为达到既定目标就是成功,根据成
就目标理论,该个体所持有的思维成就目标属于( ) A.掌握目标 B.成绩目标
C.效能目标
D.表现目标 【解析】A
成就目标理论:成就目标分为掌握目标和成绩(表现)目标两种。前者是指把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这个目标就是成功,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依据任务标准和自我标准,持有能力增长观,会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这类学生被称为任务卷入的学习者。(高而基p80)
18.小张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有两所学校,其中一所是名牌大学,但专业不理想,一
所是一般大学,但专业理想,小张犹豫不决,这种动机冲突是( )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多重趋避式冲突 【解析】D
多重的趋避式冲突:人们面对多个目标时,每个目标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人们无法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另一个,必须进行多重选择叫多重趋避式冲突。(高而基p82)
19.下列有关幼儿概念发展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一般只能掌握比较具体的实物概念 B.能掌握左右概念的相对性
C.实物概念的掌握先于数概念的掌握 D.所掌握概念的内涵往往不够精确 【解析】B
幼儿最初概念的掌握: 幼儿概括的特点是: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概括的特征大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概括的内涵往往是不精确的。幼儿对数概念的掌握比实物概念晚些,而且也比较难。(高而基p136-137)
10-11岁才能完全掌握左右概念的相对性;6岁儿童才能初步发展。
此题目根据排除法,可以选B;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自我中心特性比较明显,让其分辨出左右概念的相对性还是比较困难的。而处于具体运算的小学生才逐渐掌握左右概念的相对性。
22.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老年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 )
A.繁殖感 B.亲密感 C.完善感 D.认同感